5分鐘圖是以K線形態記錄股價波動軌跡的,換手量仍以柱體方式記錄,最大的不同是開始以“色差”來體現股價的“上攻、收盤”或“下跌、收盤”;而成交量和成交資金的“色差”反應是跟隨股價K線的“色差”來決定的((K線紅,量柱紅,K線綠,量柱也綠。這也是爲了統一、直觀)。
5分鐘圖的時效性表現形式就比較多了,有K線、均線、量、指標等。特別是在技術分析中,對時效性區域的把握就是其中的一個重點。每一根股價波動的K線都是整體中的一部分。一定要有“以點帶面,以面確點”的立體思維來進行分析。
基本上可以這樣講,每一根K線的產生都與前面的短時間裏的K線組合波動軌跡以及更大面積的K線形態波動運行趨勢連爲一體的。只有把這些時效區域裏形成的股價軌跡用各種科學理論的方法或分段、或成片地分析才更能夠貼近股價波動的真實狀態。當然,還要把量、均線、指標,市場的環境、基本面、消息等多種因素也結合起來。
在分析5分鐘圖中有一個現象要注意一下:由於每5分鐘形成一根K線,每天4小時240分鐘,會形成48根5分鐘K線。分析時,要更注重多根5分鐘K線組合形成的股價或換手量的波動變化。如果僅僅只是以某單根K線來判斷,往往會失之毫釐,差之千里。而多根K線的組合也有一個特點—同一個技術動作(比如探底或衝頂)都會反覆地出現幾次來完成,和日線等大圖相比,動作的頻繁度是很高的。就像我在背離現象裏講的,5分鐘圖要反覆出現幾次背離現象,纔會在15分鐘圖上形成一個背離形態。
這就象鐘錶裏的齒輪配合原理,小的齒輪要轉很多圈,大的齒輪才轉一圈。所以,特別是在實盤中分析5分鐘圖裏的某些技術動作時,不能急於下結論,而是要等到整個技術形態完成後,並且被更長的時間週期圖上出現確認動作信號時,纔可以下結論做判斷。這一點很重要,否則容易出現錯誤判斷。
總之,5分鐘圖上的股價變化屬於微觀狀態,它的波動變化是比較快和頻繁的,必須用更大的時間區域來統一起來分析做出確認性的判斷。所以,從5分鐘圖看起,下一步就是擴展到15分鐘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