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表的局限性
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资产负债表一样,利润表在反映信息的同时,也是存在局限性的。
传统收益概念的局限性
当前利润表所反映的是会计收益,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
由于会计收益概念所依据的是收付实现原则,从而使利润表上所反映的企业收益并不是企业的全部收益,即会计收益不包括未实现的损益,如资产置存收益。
会计收益概念由于是以现时的价格计量收入,以历史成本计量费用,从而使得成本不能得到真正的弥补。
由于资产计价的混乱而使企业各年度的会计收益缺乏可比性,提供给报表使用者的会计信息,必然会使人们产生误解。
由于依赖历史成本计价,使得企业资产负债表所反映的资产价值失去意义。经济学家对企业收益所持的观点称为经济收益,并认为经济收益即: “在期末和期初拥有相同财富的情况下,本期内可以消费的最大金额。”由此可见经济收益与实物资本维护观念是密切相关的,它要求企业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必须以现时成本来计量。由此可见,会计收益是指来自企业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关费用之间的差额,其确定应遵循实现原则。而在实现原则下,传统收益一般可以划分为营业收益和持产收益,前者的确定必须在商品或劳务销售等关键事件发生以后;后者指的是持有资产的已实现损益。那些由于市场价格或预期价格发生变化而引起的未实现损益,因其缺乏客观计量的相关条件或不能通过一些经济事项加以证实而不予确认。这种处理方法不仅使得利润表无法如实反映企业本期的全部收益,而且将未实现增值摒弃于收益计算之外,导致以后出售资产所获得的收入与不相关的成本费用进行配比。因此,建立一种统一的业绩报告理论,使之既与经济理论更为相符,又具有客观性和程序上的一致性,乃是当务之急。
利润的可调节性
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给了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权,允许企业根据其自身行业特点、业务特点和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这样,在保证了会计政策适应性的同时,也是企业很容易调节或操纵利润,或者说给了企业管理层很大的盈余管理空间。例如由于具体会计准则具有可伸缩性,企业可对计提折旧、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等会计政策在制度规定的范围内“自由”选择。
由于企业利润管理的目的各不相同,例如为了维,持公司上市资格、获得配股、取得信贷、通过经营者业绩考核等等,因而采取不同的利润管理策略,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最终得出了不同的净利润,使得相同行业的企业净利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可比性。因此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利润,并不代表企业真正具有的现金支付能力。有的企业净利润很高,但因没有现金流人或现金流人较少而在财务上困难重重,即使利润再高也无法改善企业的财务状况。在这种情况下,对公司现金流量状况的披露就很重要。以现金流量已收付实现制为标准进行确认,在此前提下是现金化的收入和利润,可信度更高。所以应结合现金流量有效检验企业的利润质量。
权责发生制下利润与现金收支的不同步性
权责发生制下利润与现金收支的不同步是导致利润局限性的一个方面的原因,即按照权责发生制的要求,收入的确认标准在于是否实现,一旦销售实现,则账面上收入增加,利润增加,而不管是否收到现金及何时能够收回。
有些收入增加利润但未发生现金流入。比如说,某公司本期的营业收入有200万元,而本期新增应收账款也是200万元。有些企业对应收账款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未及时做好应收账款及劳务款项的催收与结算工作,也有些企业依靠关联方交易支撑其营业业绩,而关联方资金又迟迟不到位。这种增加收入及利润但未发生现金流人的事项,是造成利润与现金余额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其后果是使公司经营活动几乎没有多少现金流人,但经营总要支付费用、购买物资、缴纳税金,发生大量现金流出,从而使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出现负数,使公司的资金周转发生困难。同时,有些成本费用能够减少利润,但未必伴随现金流出,费用确认的依据在于费用是否发生,而不在于费用是否支;付,费用发生,则减少当期利润,但可能没有相应减少现金。例如,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只是按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要求将这些资产的取得成本在使用他们的受益期间合理分摊,并不需要付出现金,当然,由于税法允许其冲减应税收入,因此,在公司有盈利的条件下,会减少纳税额,从而以减少纳税的方式间接为企业带来现金流入。
这样的记账基础上,如果收入实现的同时也收回了现金,费用发生的同时也支付了现金,则利润与现金收支是同步的,通过利润数额也是可以了解企业现金余额,进而反映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但实际上,由于记账基础的差异,利润和现金收支往往是不同步的。这样,必然导致仅仅以利润指标来衡量企业的局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