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許多人認爲太空探索應該屬於公共部門領域。太空探索不僅成本高昂,而且不確定的經濟回報也是追求利潤的公司所厭惡的。此外,批評者擔心私營部門參與太空將玷污純粹的科學,並導致無限制的土地掠奪,而這將很難在地面法庭上進行裁決。
儘管如此,自太空探索誕生以來,私營部門參與太空已成爲現實。美國宇航局沒有建造土星五號火箭,而是波音公司及其合作伙伴建造的。同樣,私營公司幾十年來一直在建造、發射和運營衛星,並向美國宇航局、歐洲航天局和其他項目提供車輛和裝備。
也就是說,我們似乎確實正處於私人太空投資的風口浪尖。美國宇航局依靠商業任務爲其太空資產提供補給。與此同時,私營公司正在投資太空旅遊和天體採礦業務。然而,投資者參與這一演變的純粹參與機會並不多。
曾經的巨人領地
投資者總是能夠獲得一定程度的外太空投資,但從未達到有意義的程度。波音公司 ( BA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 LMT ) 和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 ( NOC ) 製造火箭、航天器、衛星以及用於運行太空計劃的無數其他系統。然而,這種基於太空的收入很少直接可見或對公司的整體業績具有重要意義。此外,這項收入往往與軍事項目掛鉤,很難區分“太空收入”和“國防收入”。
此外,對於許多公司來說,美國宇航局在太空探索上的支出並不是一個重要的收入驅動因素。從歷史上看,NASA 平均將其預算的 80% 左右分配給合同。該公司計劃在 2022 年支出約 248 億美元。這還剩下約 200 億美元用於採購,這些資金通常分佈在多家公司。相比之下,波音公司 2021 年的收入爲 623 億美元。因此,很難說對波音的投資是對太空探索的真正投資。
第一代純戲劇
第一代太空探索純遊戲已經來了又走了。 Orbital Sciences 爲商業和政府客戶製造火箭系統,以前在紐約證券交易所 (NYSE)上市。它於 2014 年與 Alliant Techsystems 合併,諾斯羅普·格魯曼隨後於 2018 年收購了合併後的公司,並將其更名爲諾斯羅普·格魯曼創新系統。
另一家純粹的太空公司 Astrotech ( ASTC ) 正在努力保持領先地位。該公司成立於 1984 年,在航天飛機時代(2011 年結束)期間爲 NASA 提供設備。Astrotech 幾乎無法公佈季度收入,有些季度根本沒有任何收入。截至2022年8月31日,其市值爲2312萬美元。
與新
最新一批太空進入者的引人注目之處在於他們追求星空的野心。其中最著名的兩家公司是 SpaceX 和維珍銀河 ( SPCE )。
SpaceX 由連續創業家埃隆·馬斯克 (Elon Musk)創立,是第一家向國際空間站 (ISS) 發送補給飛船的私營公司,該公司於 2012 年實現了這一壯舉。2020 年 5 月,SpaceX 的一輛飛船將兩名 NASA 宇航員運送到國際空間站 -首先是私人建造的航天器。然而,SpaceX 想要的不僅僅是 NASA 的 Grubhub 和 Uber。它正在開發可重複使用的發射系統,希望能大幅降低太空探索成本。它最雄心勃勃的項目是星際飛船,馬斯克希望有一天能夠將載人任務運送到火星。另一個項目是 Starlink,該項目計劃向近地軌道發射多達 42,000 顆衛星,以提供全球寬帶互聯網接入。
相比之下,由億萬富翁理查德·布蘭森創立的維珍銀河公司的抱負就沒那麼崇高了。該公司的目標是讓高淨值人士短暫進入太空,在那裏他們可以看到地球並體驗幾分鐘的失重狀態。截至 2021 年底,維珍銀河報告了近 700 筆預訂和 9000 萬美元的存款。每張門票約45萬美元。維珍銀河的發射系統由可重複使用的航天器 SpaceShipTwo 組成,由母艦運載到 45,000 英尺的高度。與母艦分離後,太空船二號的兩人機組人員及其六名乘客可以享受大約 90 分鐘的飛行時間。 2020 年 6 月,維珍銀河宣佈與 NASA 達成協議,開發一項將私人付費乘客運送到國際空間站的服務。
維珍銀河於 2019 年 10 月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獲得了一家特殊目的收購公司 (SPAC)的 8 億美元投資。 2021年,該公司實現收入329萬美元,虧損3.5289億美元。截至年底,該公司現金赤字爲 1.2892 億美元。
綜述
儘管私營太空公司取得了所有進展,但現實是,維珍銀河確實是投資者進行與太空和太空探索直接相關的投資的唯一選擇。商業航天在波音和諾斯羅普·格魯曼等公司爲支持這一投資角度所做的工作中只佔很小的一部分。儘管有傳言埃隆·馬斯克 (Elon Musk) 的 SpaceX 將上市,但馬斯克本人表示,該公司將保持私有狀態,因爲該公司的長期目標與公開市場的短期需求相沖突。如今,這對希望在馬斯克主導的下一次首次公開募股(IPO)中獲利的投資者沒有幫助。
儘管如此,也許有一天,投資者可以支持一系列太空企業,無論是亞軌道太空飛機、商業發射服務、航天器製造商、星際旅行還是小行星採礦。但就目前而言,盈利的引力、可行的目標市場和可持續的資本回報正在讓投資者腳踏實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