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的第二运动定律描述了一个物体的质量、加速度和所受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具体地说,作用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在物理学上,这显示了需要多大的外力才能将一个物体以给定的速度移动给定的距离。这个理论也可以用来帮助我们理解证券市场,了解需要多少成交量(外力)才能将某只股票(物体)以给定的速度(加速/动量)移动给定的距离(价格变化)在证券分析中是有用的。理査德•怀科夫将这个原则看作是结果取决于努力的法则,意思是说外界所施加的力量是和结果成正比的。
在参加大学田径队的第一年时,我被指定在比赛中跑4x1英里接力,4个选手每人都要跑1英里。我以前不怎么跑短距离,我主要跑长跑,比如5公里和10公里。有趣的是,4个跑接力的队员,原来都不是跑短距离的。我跑接力的第一棒,开始时大家就跑得很快。我的速度对于一个长跑运动员来说是很不错的,但当时我刚从受伤中恢复,还没有接受过较短距离跑步的训练。我跑第一圈的时间为60秒——对我来说太快了,
因为我的心率达到150次,但我几乎是跑在最后面。我不想让我的队友失望,第二圈我跑了61秒,还是最后几名。此时我已筋疲力尽,心率飙升到近180次。我几乎是以步行的速度跑完下一圈的,79秒,肯定是比赛各队中的最后一名了。我感到非常惭愧,决心让接我棒的队友处于一个更好的位置,我在最后一圈全力冲刺,超过了几个选手,以59秒的成绩跑完最后一圈,全程一英里用了4分19秒,怎么说都是一个很差的成绩,
我很不好意思地在最后几名的位置上将接力棒交给队友。尽管我第一棒跑得不好,我们最后还是得了第二名,而令人惊讶的是,我是队里成绩跑得最好的!这很奇怪,因为通常情况下,接力赛中跑得最快的一个是跑最后一棒的队员,而在这次比赛中,第一棒的队员要跑得快得多。这是怎么回事?原来,在这次运动会中,接力赛过后两场比赛就是一英里跑,我们学校的教练没让最擅长一英里跑的队员参加,以保证他们可以精力充沛地参加随后的一英里跑。同时,其他参赛的各队都选派了擅长一英里跑的选手来跑4x1英里接力的第一棒,以最大限度地增加他们参加随后一英里跑之前的休息时间。结果,跑4x1英里接力赛第一棒的选手就比跑随后几棒的选手快很多。
后来,教练告诉我:“巴夫,如果我们在第三圈拼了,能跑出其余三圈的速度,那你就可以用4分钟的成绩跑完全程,我们需要的就是你在第三圈时拉近同其他人的差距。如果做到这一点,你就是这次运动会上最优秀的1英里跑选手。”出于恭敬,我没有反驳,但很明显,我能在最后一圈跑59秒的唯一原因是因为我完全放弃了第三圈。在这里,我的结果是单圈的成绩(我的速度),而我的努力是我的心率。我的速度和我的心率之间的关系是确定我的速度是不可持续的关键。从第一圈到第二圈,我的速度慢下来了一秒,但我的心率上升了近20%。更多的努力带来的是更差的结果,从而导致我在第三圈的崩溃。
股票操作的原则和上面的比赛类似。在证券分析中,成交量是努力(外力),价格变化是结果(加速度)。换句话说,成交量的大小显示了投资者的投人程度。价格的变动不应该超过成交量的变动。为了辨别这种关系,你必须研究相对于成交量变化(外力)的价格变化(加速度)。
想想这个例子:某只股票的价格较前一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上升了10%,成交量是正常时候的200%,随后一个交易日,该股票的价格又上涨了5%,成交量是平时的300%,第三天,该股票的价格继续上涨2%,成交量是平时的400%。当价格向上突破时,伴随的高成交量是该股走牛的讯号,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交量(外力)不断增长,但价格变化的力度(加速度)却越来越小。用怀科夫的话来说,更多的努力只产生了较小的结果。用牛顿的话来说,更多的外力(成交量)产生较少的加速度(价格变化),这意味着物质(价格)可能扩张过度(价格过高)。这种情况是一个早期的警告讯号,意味着目前股价走势虽然很强,但有崩盘的可能性(见图5.5)。
我们此前将成交量比喻为“力”。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定义稍微不同:“力是一个能够产生加速度的向量。”该定义对理解技术分析的现代奠基者查尔斯•道的思想提供了一些线索。道氏相信,“成交量领先于价格”,意思是成交量显著的变化常常会先于价格的显著变化。学术界花了整整一百年才跟上道氏的发现,很多学者在他们的研究中都证实了成交量和价格变化的正相关关系。具有传奇色彩的技术分析师约瑟夫•格兰维尔曾经说过:“成交量是以需求来衡量的,因此成交量必须领先于价格。”因此,成交量衡量了当需求和供给相互作用时产生的力量,是推动价格变化的力量。在后面讨论成交量指标时,我们会涉及更多的成交量领先于价格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