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的第二運動定律描述了一個物體的質量、加速度和所受作用力之間的關係。具體地說,作用力等於質量乘以加速度。在物理學上,這顯示了需要多大的外力才能將一個物體以給定的速度移動給定的距離。這個理論也可以用來幫助我們理解證券市場,瞭解需要多少成交量(外力)才能將某隻股票(物體)以給定的速度(加速/動量)移動給定的距離(價格變化)在證券分析中是有用的。理査德•懷科夫將這個原則看作是結果取決於努力的法則,意思是說外界所施加的力量是和結果成正比的。
在參加大學田徑隊的第一年時,我被指定在比賽中跑4x1英里接力,4個選手每人都要跑1英里。我以前不怎麼跑短距離,我主要跑長跑,比如5公里和10公里。有趣的是,4個跑接力的隊員,原來都不是跑短距離的。我跑接力的第一棒,開始時大家就跑得很快。我的速度對於一個長跑運動員來說是很不錯的,但當時我剛從受傷中恢復,還沒有接受過較短距離跑步的訓練。我跑第一圈的時間爲60秒——對我來說太快了,
因爲我的心率達到150次,但我幾乎是跑在最後面。我不想讓我的隊友失望,第二圈我跑了61秒,還是最後幾名。此時我已筋疲力盡,心率飆升到近180次。我幾乎是以步行的速度跑完下一圈的,79秒,肯定是比賽各隊中的最後一名了。我感到非常慚愧,決心讓接我棒的隊友處於一個更好的位置,我在最後一圈全力衝刺,超過了幾個選手,以59秒的成績跑完最後一圈,全程一英里用了4分19秒,怎麼說都是一個很差的成績,
我很不好意思地在最後幾名的位置上將接力棒交給隊友。儘管我第一棒跑得不好,我們最後還是得了第二名,而令人驚訝的是,我是隊裏成績跑得最好的!這很奇怪,因爲通常情況下,接力賽中跑得最快的一個是跑最後一棒的隊員,而在這次比賽中,第一棒的隊員要跑得快得多。這是怎麼回事?原來,在這次運動會中,接力賽過後兩場比賽就是一英里跑,我們學校的教練沒讓最擅長一英里跑的隊員參加,以保證他們可以精力充沛地參加隨後的一英里跑。同時,其他參賽的各隊都選派了擅長一英里跑的選手來跑4x1英里接力的第一棒,以最大限度地增加他們參加隨後一英里跑之前的休息時間。結果,跑4x1英里接力賽第一棒的選手就比跑隨後幾棒的選手快很多。
後來,教練告訴我:“巴夫,如果我們在第三圈拼了,能跑出其餘三圈的速度,那你就可以用4分鐘的成績跑完全程,我們需要的就是你在第三圈時拉近同其他人的差距。如果做到這一點,你就是這次運動會上最優秀的1英里跑選手。”出於恭敬,我沒有反駁,但很明顯,我能在最後一圈跑59秒的唯一原因是因爲我完全放棄了第三圈。在這裏,我的結果是單圈的成績(我的速度),而我的努力是我的心率。我的速度和我的心率之間的關係是確定我的速度是不可持續的關鍵。從第一圈到第二圈,我的速度慢下來了一秒,但我的心率上升了近20%。更多的努力帶來的是更差的結果,從而導致我在第三圈的崩潰。
股票操作的原則和上面的比賽類似。在證券分析中,成交量是努力(外力),價格變化是結果(加速度)。換句話說,成交量的大小顯示了投資者的投人程度。價格的變動不應該超過成交量的變動。爲了辨別這種關係,你必須研究相對於成交量變化(外力)的價格變化(加速度)。
想想這個例子:某隻股票的價格較前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上升了10%,成交量是正常時候的200%,隨後一個交易日,該股票的價格又上漲了5%,成交量是平時的300%,第三天,該股票的價格繼續上漲2%,成交量是平時的400%。當價格向上突破時,伴隨的高成交量是該股走牛的訊號,然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成交量(外力)不斷增長,但價格變化的力度(加速度)卻越來越小。用懷科夫的話來說,更多的努力只產生了較小的結果。用牛頓的話來說,更多的外力(成交量)產生較少的加速度(價格變化),這意味着物質(價格)可能擴張過度(價格過高)。這種情況是一個早期的警告訊號,意味着目前股價走勢雖然很強,但有崩盤的可能性(見圖5.5)。
我們此前將成交量比喻爲“力”。在物理學中,對力的定義稍微不同:“力是一個能夠產生加速度的向量。”該定義對理解技術分析的現代奠基者查爾斯•道的思想提供了一些線索。道氏相信,“成交量領先於價格”,意思是成交量顯著的變化常常會先於價格的顯著變化。學術界花了整整一百年纔跟上道氏的發現,很多學者在他們的研究中都證實了成交量和價格變化的正相關關係。具有傳奇色彩的技術分析師約瑟夫•格蘭維爾曾經說過:“成交量是以需求來衡量的,因此成交量必須領先於價格。”因此,成交量衡量了當需求和供給相互作用時產生的力量,是推動價格變化的力量。在後面討論成交量指標時,我們會涉及更多的成交量領先於價格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