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产重组的价值效应为正的结论有[Ross和zimmerman(1999),Weston、Chung、Siu(2000)]:Levy和Sarnat(1970)发现资产重组后新公司的证券发行费用和交易成本方面出现了规模经济。Nielsen和Meli(1973)发现当收购公司现金流比率较大,而被收购公司该比率较小时,作为资产重组收益近似值支付给被收购公司的溢价比率较高。Jenson和Ruback(1983)发现作为兼并收购目标的公司的股东获得了30%收益率。Healy、palepu、Rubaek研究了1979年至1984年间美国50起最大兼并活动的收购后的业绩后,发现资产重组公司进行行业调整后,资产周转率显著改善了,收益与资本市场价值之比也显著改善了。这意味着资产收益率的改善不是来自于可以提高现金流利润与销售额之比的雇员成本的减少,而是来自于可以提高资产收益率的更好的资产管理。德尼斯和希汉(1988)分析了31例大宗股权转让公告的市场反应后发现,在公告前一日,股价上涨了7.3%,公告前后30天股价上涨12.8%。Berkoviteh和Narayanan(1993)对330个资产重组样本进行了研究,发现其中252个交易(占76%)获得了正的收益,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总的收益大部分为正,而且在兼并和接管活动中协同效应似乎成了主要的推动因素,资产重组活动倾向于创造价值。
在国内,原红旗、吴星宇(1998)的研究结果表明:资产重组后的新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均有所下降;投资收益占总利润的比率除混合重组外,其余类型均有所上升;剥离资产和混合重组类型的每股收益(EPs)、净资产收益率(ROE)指标均有所上升,但收购兼并和资产置换的EPS、ROE指标均有所下降,股权转让的EPS、ROE指标呈现相反方向的变化,且变化不甚显著。该项研究发现财务指标的变动与公司重组的方式和重组各方的关联关系有关。陈晓舜(1998)的研究发现资产重组给深市上市公司带来的效应是明显的,其中进行资产结构调整和产业转换的上市公司的效应最为明显。
万潮领等(2001)得出了如下结论:①市场对控制权的有偿转让的重组事件不仅存在较强烈的提前反应,而且在事件公告日之后,还存在明显的过度反应特征。②不同类型重组的市场反应与其业绩的变化之间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以控制权的有偿转让最为显著。③全部样本公司的经营业绩在重组当年或重组后的次年出现了正向变化,但随后即呈下降态势,表明重组在整体上并没有导致公司的持续发展。
关于资产重组的价位效应为负的结论有[Ross和Zimmer-man(1999),Weston、Chung、Siu(2000)]:Larigtieg(1978)以同行业公司作为控制样本(配对检验),研究发现公司重组后的业绩没有显著的提高:Magenheim、Mueller(1988)的配对检验结果表明公司重组后的业绩有所下降。Agrawal、Jaffe、Man-delke:(1992)研究了937起兼并交易和227起要约收购交易,发现收购公司的股东在资产重组;完成的随后5年中损失了财富的10%。Agrawal、Jaffe、Mandeler(1992)发现市场调整后重组公司的业绩有所下降。
在国内,张田余(1999)的研究结果表明:公司的资产重组并未有效改善公司的业绩,资产重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时间性特征;就资产重组的整体而言,市场是有反应的,但是市场在短期内,对兼并收购基本上没有反应,对股权转让,资产剥离和资产置换在短期有反应,并不意味着资产重组对公司价值的影响,而很可能是某些市场力量操纵市场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