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面文章已經說了,從長期看GDP和利率可以基本決定一個市場的整體估值水平。也有人說,證券市場的漲跌週期會領先於國民經濟的週期,這在美國市場上得到了驗證,但是這種領先不能用於炒股牟利。也就是說,在大牛市中幾乎買什麼股票都賺錢,而在大熊市中買股票往往都是賠錢的,所以選擇正確的時機入場是非常重要的。
在實際操作中,牛市和熊市的判斷非常困難,昨天是熊市不意味着今天還是熊市,反轉可能在任何一天展開,也許是明天,也許是“下個月,也許是明年或者後年。如果能準確判斷目前的市場狀況,在熊市末端的底部附近買入和牛市末端的頂部附近賣出無疑是非常理想的,但是要做到這一點非常困難。
查爾斯·道在100年前建立的道氏理論爲我們描繪了股市運.行的一般規律。其實查爾斯.道中的"道"和道瓊斯指數裏面的“道”是同一個人,他用極其敏銳的觀察力發明了指數這個表達經濟活動的有力工具,還創建了現在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證券類報紙——華爾街日報。
查爾斯·道認爲證券市場中有三種趨勢:基本趨勢、次級趨勢和小趨勢。基本趨勢通常持續1年以上或者更長,股市總體上升或下跌20%以上,如果基本趨勢是上漲的,就認爲是牛市,如果基本趨勢是下跌的,就認爲是熊市;次級趨勢通常持續三週到幾個月,反彈或回調的幅度一般爲前次高低點之差的1/3~2/3; 小趨勢通常小於6天,最多不超過3周。如果把基本趨勢比作海潮的話,那次級趨勢就是海浪,小趨勢就是浪花中的漣漪。一個完整的股市週期由牛市和熊市組成。
牛市一般要經過三個階段:累積期、上漲期和沸騰期。 累積期是從熊市向牛市轉變的第一個階段,這時候成交量低,公衆遠離股市,市場被悲觀情緒籠罩:第二個階段是上漲期,這期間參與股票投資的人慢慢多了起來,成交量和股價都穩步上升;第三個階段是沸騰期,沸騰期時成交量變得非常大,市場被樂觀情緒籠罩, 垃圾股開始大幅攀升,證券公司裏面人聲鼎沸。
熊市一般也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出貨期、恐慌期和好股票斬倉期。出貨期股市的表現和牛市的最後階段類似,也是成交量大,證券公司裏面熱鬧非凡,但是股價下跌了;隨着出貨的人越來越多,股價開始大幅下跌,這就是恐慌期;經過長時間的下跌,大部分的股票都有深幅下跌,到最後連一些基本面非常好的股票也被投資者拋售,市場人氣極爲黯淡,這一時期就是熊市的最後階段。
需要注意的是,無論牛市熊市,都可能缺少一些現象或者某個階段,例如,在2007年中國大牛市時,最後階段的成交量已經比前一階段小了,而且最後階段上漲的是大盤藍籌股。
關於股市週期,彼得·林奇提出了一個有趣的雞尾酒理論,據說是他在雞尾酒會上觀察別人的表現而發現的一個股市週期規律。這種雞尾酒會股市週期一般有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在雞尾酒會中當有人問彼得·林奇從事什麼職業,他回答說:“我從事共同基金的管理工作。”來人會客氣地點點頭,然後轉身離開。即使他沒離開,他也會迅速轉移話題。過一會兒,他也許會和身邊的一個牙科醫生說說牙牀充血之類的話題。當有10個人都願意和牙醫聊天而不願與管理共同基金的人談股票時,股市將可能上漲。
第二個階段。在彼得·林奇向搭訕的客人表明自己的職業後,來人可能和他聊得長一點,討論一點股票風險等問題。這個時候股市已經比第一階段上漲了,但卻沒有人對此給予重視。
第三個階段。股市已經大幅上漲了,這時多數的雞尾酒會參加者都不再理睬牙醫,整個晚會都圍着彼得·林奇轉,不斷有人拉他到一邊,向他詢問該買什麼股票,參加酒會的人都熱情地討論着股市上已經出現的種種情況。
第四個階段。酒會中,人們又圍在彼得·林奇身邊,這次是他們建議彼得·林奇應該去買哪些股票,並向他推薦幾種股票,甚至是牙醫也會給他推薦三五隻股票。這時股市已達到巔峯,下跌階段就要來臨。
看到這裏,其實大家都明白了,雞尾酒會週期的第一階段就是道氏所說的牛市的第一階段,公衆遠離股市,成交量很低的累積期;雞尾酒會週期的第二階段等同於道氏所說的牛市第二階段,投資者慢慢增加的上漲期;雞尾酒會週期的第三階段接近於道氏所說的牛市第三階段,投資者和成交量都激增的沸騰期;而雞尾酒會週期的第四階段接近於道氏所說的牛市第三階段末期和熊市第一階段初期。
相信大家看了上面的敘述之後,就會理解熊市末期或者牛市初期的大致市場狀況,上面給出市場週期特徵都是定性的描述,沒有經驗的初學者很難判斷什麼樣的情況算是市場人氣低迷。那麼有沒有更便於應用的定量指標來判斷當前處於是不是熊市末期的估值低位呢?
答案是有的,沃倫·巴菲特使用證券化率這個定量分析指標來尋找估值低位。證券化率是一個國家所有上市公司股票總市值佔這個國家GNP的比率。用證券化率尋找估值窪地的邏輯是: GNP與上市公司業績正相關,上市公司的價值與上市公司的業績正相關,因此上市公司的總市值佔這個國家GNP的比率不可能長期相差太遠,證券化率應該有一個合理的範圍,在這個合理範圍的低限買入股票是明智的選擇。
巴菲特分析了過去80年來美國所有上市公司總市值佔GNP的比率,他發現的規律是:如果所有上市公司總市值佔GNP的比率在70%~80%,則買入股票長期而言可能會讓投資者有相當不錯的報酬。1999年全年及2000年中的一段時間,美國市場的這個比率達到了190%,隨即美國股市開始持續下跌。
經過2008年大跌之後,這個比率下降到75%左右,不久後巴菲特在《紐約時報》公開發表文章宣佈,如果美國股市繼續下跌,將用私人賬戶買入美國公司股票。這個指標被認爲是單一指標中最好選擇的指標。這個比率對中國證券市場是否有效呢?下面來看看中國市場上的證券化率。
2000年底證券化率創9年新高,達到48.47%,上證指數年底收盤於2073點,也創9年新高。
2005年底證券化率創9年新低,僅有17.7%, 上證指數年底收盤於.1161點,也創7年新低。
2007年底證券化率創16年最高,達到127%,上證指數年底收盤於5262點,也創16年以來最高。
大家會發現,在中國股市中的這個比率是起作用的,但是不能直接套用巴菲特所說的70%——80%,因爲中國還是處於擴容期,許多大型企業還沒有上市,股票總市值與GNP的比率應該比美國這樣的成熟市場低。
要應用證券化率的話,目前可以考慮使用30%~40%之間這個數值作爲進場的安全點,當然隨着中國股市的擴容,這個數值會慢慢提高。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無論是巴菲特說的70%~80%,還是本書中說的30%~40%,都不是說這個時候是歷史大底,只是說這個時候是估值低位,如果這時買入,以後繼續下跌30%都是很正常的。
除了證券化率,另外還有一個定量指標可以作爲判斷牛熊市的依據,這個指標就是股票市場的平均市盈率。中國A股市場的平均市盈率在40倍以上時,往往是歷史高位,而當平均市盈率低於15~20倍時,往往是進場的好時機。隨着A股市場逐步成熟, A股的平均市盈率會逐漸降低至成熟股市的水平,也就是說,將來的A股平均市盈率水平的重心還要逐漸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