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生產總值(GDP) 是衡量經濟產出或生產的最廣泛使用的指標之一。它是指一個國家在特定時間段(月度、季度或年度)內生產的商品和服務的總價值。
GDP是衡量經濟規模的準確指標,GDP增長率可能是經濟增長的最佳指標,而人均GDP與生活水平隨時間的變化趨勢密切相關。
正如諾貝爾獎獲得者保羅·薩繆爾森和經濟學家威廉·諾德豪斯所說:
雖然 GDP 和其他國民收入賬戶看似神祕的概念,但它們確實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
重點摘要
- GDP使政策制定者和中央銀行能夠判斷經濟是在收縮還是擴張,並及時採取必要的行動。
- 它還允許政策制定者、經濟學家和企業分析貨幣和財政政策、經濟衝擊以及稅收和支出計劃等變量的影響。
- GDP 可以通過支出法、收入法或增加值法來計算。
- GDP 並不總是完美無缺的,而且忽略了幾個重要因素。
GDP 爲何重要?
薩繆爾森和諾德豪斯在其開創性的教科書《經濟學》中巧妙地總結了國民賬戶和 GDP 的重要性。他們將 GDP 描繪經濟狀況的能力比作太空中的衛星可以調查整個大陸的天氣。
GDP 使政策制定者和中央銀行能夠判斷經濟是在收縮還是擴張,是否需要刺激還是需要抑制,以及是否存在經濟衰退或惡性通貨膨脹等威脅。
國民收入和產品賬戶(NIPA)是衡量GDP的基礎,它允許政策制定者、經濟學家和企業分析貨幣和財政政策、經濟衝擊(例如油價飆升)以及稅收和支出計劃等變量對經濟特定子集以及整體經濟本身的影響。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國民賬戶加上更加明智的政策和機構已促使商業週期的嚴重程度顯著降低。
GDP計算
GDP 可以用支出法(即經濟體中每個人在特定時期內支出的總和)或收入法(即每個人收入的總和)來計算。兩種方法得出的結果應該相同。第三種方法是增加值法,用於按行業計算 GDP。
支出法 GDP 既計算實際值(經通脹調整後)又計算名義值,而收入法 GDP 僅計算名義值。支出法是更常見的方法,它是通過將總消費、政府支出、投資和淨出口相加而得出的。
GDP=C+I+G+(X-M)
在哪裏:
- C=私人消費或消費者支出;
- I=商業支出;
- G=政府支出;
- X = 出口額
- M =進口額。
GDP 會因商業週期而波動。當經濟繁榮、GDP 不斷上升時,隨着勞動力和生產能力接近滿負荷,通脹壓力會迅速增加。這導致央行開始實施一輪緊縮貨幣政策,以冷卻過熱的經濟並抑制通脹。
隨着利率上升,企業和消費者削減支出,經濟增長放緩。需求放緩導致企業裁員,這進一步影響了消費者信心和需求。爲了打破這種惡性循環,央行放鬆貨幣政策以刺激經濟增長和就業,直到經濟再次繁榮。如此反覆。
消費者支出是美國經濟的最大組成部分,佔美國經濟的三分之二以上。因此,消費者信心對經濟增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信心水平高表明消費者願意消費,信心水平低則反映出對未來的不確定性和不願意消費。
商業投資是 GDP 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爲它可以提高生產能力並促進就業。當消費者支出和商業投資都急劇下降時,例如在經濟衰退之後,政府支出作爲 GDP 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最後,經常賬戶盈餘也會促進一個國家的 GDP,因爲 (X – M) 爲正,而長期赤字則會拖累 GDP。
GDP 的缺點
人們對 GDP 作爲經濟產出衡量標準的批評有:
- 它沒有考慮地下經濟: GDP 依賴於官方數據,因此它沒有考慮地下經濟的程度,而地下經濟在某些國家可能很重要。
- 在全球開放經濟中,它受到地理限制:國民生產總值 (GNP)衡量的是某個國家公民和公司的產出,無論他們身在何處,在某些情況下,它被視爲比 GDP 更好的產出衡量標準。例如,GDP 不考慮海外公司在某國賺取的利潤,這些利潤匯回給外國投資者。這可能會誇大一個國家的實際經濟產出。例如,2012 年,愛爾蘭的 GDP 爲 2103 億美元,而 GNP 爲 1646 億美元,其中 457 億美元(佔 GDP 的 21.7%)的差額主要是由於愛爾蘭的外國公司將利潤匯回國內。
- 它強調經濟產出而不考慮經濟福祉: GDP增長本身無法衡量一個國家的發展或其公民的福祉。例如,一個國家的GDP可能正在快速增長,但這可能會給社會帶來巨大的成本,包括環境影響和收入差距擴大。
全球GDP趨勢
關於GDP增長的討論總是會涉及到中國自20世紀70年代末和印度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實行經濟改革以來所取得的迅猛增長。
亞洲四小龍(香港、新加坡、韓國和臺灣)等較小的國家從 20 世紀 60 年代起就已通過成爲出口大國和集中精力發揮競爭優勢而實現了快速經濟增長。但中國和印度儘管人口衆多,卻取得了成功,中國自 1978 年以來平均 GDP 增長率爲 10%,而印度的增長速度較慢,使數億人擺脫了貧困。
雖然自 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的增長速度一直快於發達國家,但自 2009 年初大衰退結束以來,增長率差距已開始縮小。
例如,2011年發展中國家整體GDP增長6.2%,發達國家僅增長1.7%。到2019年,這一差距縮小,發展中國家整體GDP縮減至3.7%,發達國家GDP則穩定在1.7%。
未來 GDP 變化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 在 2020 年 3 月發佈的一份報告中討論了 COVID-19 對全球經濟的潛在影響。可以理解的是,預測是嚴峻的,因爲他們指出:
中國產出的萎縮正在影響全球,反映出中國在全球供應鏈、旅遊和大宗商品市場中發揮的關鍵作用日益增強。其他經濟體隨後爆發的疫情也產生了類似的影響
報告繼續指出:
預計 2020 年全年 GDP 增長率將從 2019 年本已疲弱的 2.9% 降至 2.4%,2020 年第一季度甚至可能出現負增長
預計有效的緩解措施將使全球經濟到 2021 年恢復至 3.75%。然而,更長時間的冠狀病毒爆發和蔓延,特別是在整個亞太地區、歐洲和北美,可能會導致全球 GDP:
2020 年降至 1.5%,僅爲病毒爆發前預測水平的一半。
假設世界能夠戰勝新冠疫情,恢復正常活動,那麼憑藉其龐大的規模,中國和印度似乎將不可避免地成爲世界最大的經濟體。這些國家規模最大、管理最好的公司將成爲長期經濟擴張的最大受益者。
投資者若想參與這些增長前景,可以通過交易所交易基金(ETF) 輕鬆實現這一目標,比如 iShares 中國大盤股 ETF ( FXI ),該基金追蹤 26 家最大中國公司的業績,或印度基金 ( IFN ),這是一隻封閉式基金,於 1994 年 2 月推出,持有印度次大陸一些最知名的公司。
使用GDP數據
大多數國家每月和每季度都會發布 GDP 數據。在美國,經濟分析局(BEA) 會在季度結束四周後發佈季度 GDP 預告,並在季度結束三個月後發佈最終版本。BEA 發佈的數據詳盡無遺,包含大量細節,使經濟學家和投資者能夠獲得有關經濟各個方面的信息和見解。
GDP 預估數據對市場的影響最大,因爲它是經濟表現的第一印象。後續發佈的數據對市場的影響有限,除非與預估 GDP 數據存在顯著差異,因爲從季度末到這些數據發佈已經過去了相當長一段時間。
如果實際數據與預期相差甚遠,市場影響可能非常嚴重。例如,2013 年 11 月 7 日,標準普爾 500 指數大幅下跌,原因是有報道稱美國第三季度 GDP 環比年化增長率爲 2.8%,而經濟學家的預期爲 2%。該數據引發了人們的猜測,即經濟強勁增長可能導致美聯儲(Fed) 縮減當時實施的大規模刺激計劃。
總市值與 GDP 之比
投資者可以使用一個有趣的指標來了解股票市場的估值,即股票市值與 GDP的比率,以百分比表示。在股票估值方面,與此最接近的指標是市值與總銷售額(或收入)的比率,以每股計算,即衆所周知的市銷率。
正如不同行業的股票市銷率差異巨大一樣,不同國家的股市市值與 GDP 之比也千差萬別。例如,截至 2019 年第四季度,美國的股市市值與 GDP 之比爲 172%,而中國的這一比率略高於 139%,印度的這一比率爲 75%。
然而,該比率的實用性在於將其與特定國家的歷史標準進行比較。例如,2015 年底,美國的股市市值與 GDP 之比爲 136%,到 2019 年底,這一比率飆升至 172%。考慮到 2019 年底美國股市的上漲——事後看來——這些讀數可能被視爲低估和高估的區域。
歸納總結
就其用一個數字傳達經濟信息的能力而言,很少有數據點能與GDP及其增長率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