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股市中會出現“多線聚攏,變盤窗口”?

  |  

“多線聚攏,變盤窗口”會發生在大頂、波段頂、橫向整理的末期以及發生在大底、反抽反彈底以及在起波段浪的底部位置等。

不同時間週期的幾條均線聚攏現象的發生,通常預示着變盤扭轉之後的趨勢延伸週期有多長。比如,5日、10日、21日線形成聚攏現象意味着兩三現象意味着5個月左右的運行期(此爲中期性變盤扭轉),21日、48日、89日線的聚攏現象意味着8-10個月的運行期(此爲次趨勢性變盤扭轉),48日、89日、144日線聚攏現象一般會出現兩三年左右的運行期(此爲整個趨勢性的變盤扭轉)(以上運行期數據僅供參考)。

另需說明的是:

(1)在出現多線聚攏現象發生變盤扭轉時,有時也會有股價先出現短時間的向上攻擊或向下破位(就是主力的“誘惑”動作),然後開始真正的方向性攻擊動作。要判斷是不是“假動作”,最好的方法是通過回打或回拉動作支撐或壓制力度來判斷。向上扭轉時,回打動作中支撐力度會很強,一般縮量很快形成量坑;向下扭轉時,回拉動作中壓制力度會很強,多數表現是放量快但難以持續。

(2)當出現比較多的多條均線形成聚攏現象時,在發生變盤扭轉之後的股價攻擊力度通常會更加強烈。出現此現象,絕對不可小視其威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

“周均綫金三角”買入模式的技術要點、技術原理、適用對象和買入要點是什麼?

技術要點周均綫金三角:指5周、10周、20周均綫三綫相交,所形成的方嚮嚮上的尖刀狀或類似尖刀狀的三角形狀。此為相當穩當的買入時機。 在5周、10周、20周均綫三綫相交,形成的金三角形狀不甚明顯時,可以進一步參考5周、10周、30周均綫形成的金三角。如果後者形成瞭明顯的金三角,則與前者的效果一緻,臨盤宜及時介入。

MACD技術

指數平滑異同移動平均綫MACU  (Moving Average ConvergenceDivergence)由查拉爾·阿佩爾(Geral Appel)於1979年提齣,它通過計算“一快”、“一慢”兩條移動平均綫(EMA)之間的差值得到。

避免過早抄底被套的方法

在很多時候,下跌趨勢持續的時間、纍計下跌的幅度是遠遠超齣我們想象的,如果不藉助於可靠的指標形態,我們往往在其下跌途中有“抄底”入場的衝動,而這種不明智的決定將使得我們隨後的操作十分被動,要麼是割肉離場,這將是一筆失敗的交易,將嚴重打擊我們的操作信心;要麼是無奈地等待,這將錯過很多中短綫買股時機,

均綫炒股技巧!10日均綫買賣戰法

10日均綫買賣戰法 操作 上以"順勢而為,波段操作"為好。那怎樣波段操作呢?簡單講就是按照均綫,個股運行下破10日均綫,同時10日均綫嚮下運行,這是波段頭部,要賣齣獲利; 而當個股在30日、60日均綫獲得支撐,或者個股突破趨勢壓力綫,或突破長時間盤整,那就是安全的買入機會。

均綫確認和預測趨勢

均綫具有穩定性的特點,因此可以幫助交易者確認現有趨勢,指示未來趨勢的方嚮。股價或指數上下波動相對較頻繁。波動幅度較大,不易發現股價運行規律和中長期趨勢。均綫比較平滑,過濾瞭同期股價或指數的巨幅波動,便於識彆和判斷當下趨勢,預測趨勢未來運行的方嚮。一般而言,均綫方嚮指示趨勢運行的方嚮,均綫運行角度代錶趨勢運行的力度。

[技術例圖]“尖頂圓底”攻擊形態模式是什麼樣的?

此圖中包含瞭兩個重點:(1)當“多綫交叉”齣現時,注意K綫是坐在多綫交叉點上的; (2)典型的“震蕩蓄勢起”均綫攻擊形態,此均綫形態多齣現在結束短綫盤整而開始攻擊時。 兩種攻擊波動形態中的“尖頂圓底”攻擊形態模式,重點在股價每次衝擊齣的“尖頂”和迴落時形成的“圓底”。

低高低的組閤形態案例分析

如圖所示。 圖4-36 低高低組閤形態該形態是由前低後高的組閤形態演化而來的,是主力在大幅拉升或大幅下跌後並不是直接掉轉船頭,而是在高位或低位再做一次誘多或誘空行情,從而在高峰之後再次形成一個低峰。

均綫雙頂部形態的賣點

均綫的頂部形態會齣現在均綫上漲一段時間之後的頂部區間。這類形態齣現,標誌著之前推升股價的多方力量逐漸減弱,股價上漲後遭遇到瞭較強的拋盤壓力。未來股價將會結束上漲,開始進入下跌行情。這樣的形態完成時,投資者應該盡快賣齣手中的股票。均綫的雙頂形態是指行情上漲一段時間後遭遇阻力時,均綫的形成連續兩個最高價基本水平的頂部。

[技術例圖]上攻趨勢中的“修復性背離”形態是什麼樣的?

比較典型的上攻趨勢中的“修復性背離”形態:(1)股價一底比一底高;(2)重要均綫的支撐力強;(3)隻是指標齣現嚮0軸的修復現象。

[技術例圖]下跌趨勢中的“修復性背離”形態是什麼樣的?

比較典型的下跌趨勢中的“修復性底背離”形態,和見底時的“底背離”扭轉形態。對於均綫係統在這兩組結果不同的“底背離”形態中,對股價的壓製作用和被突破,要作為重點來研判。“修復性底背離”形態齣現時主要是一種指標修復現象的錶現,股價不發生扭轉現象;而股價發生扭轉動作時的“底背離”形態則又必須有量放大的配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