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爲股票具有虛擬資本的特性和證券市場投機行爲的存在,股票價格經常會出現突發性巨幅波動,給投資者造成巨大損失,這在各國都不鮮見。中國股市興起10年間股票價格的飄升,曾經使一些人一夜暴富,而股票的暴跌又使一些人折戟沉沙,由腰纏萬貫變成一貧如洗。西方成熟證券市場的早期也出現過類似現象。如1716年至1720年的法國密西西比的造富運動,前兩年內股價暴漲20倍,最高時該公司的總市值是法國當時全部金銀儲備的80倍,造就了一大批“百萬富翁”;但當不再有新的傻子承接接力棒,並出現純真的少年指出皇帝沒有穿衣時,人們好像突然從夢中醒來,回到現實世界,於是開始蜂擁擠兌黃金,拼命拋售股票,此後兩年內許多人變得一貧如洗,許多人喪生,經濟變得更蕭條,金融更加混亂,並進而爲路易十六時代的法國大革命埋下了伏筆。又如1720年英國南海公司陷阱,股價上半年上漲7倍,其市價總值最高時相當於當時英國不動產總值的2倍;下半年公司高層率先在高位拋售持有的股票,其他數百家公司起而效法南海公司的模式,股價應聲下跌-7倍,引發政府頒發《禁止泡沫公司法》,致使英國股市從此沉寂了一個多世紀。再如美國20世紀20年代大恐慌,1920年至1929年股價平均升幅5倍,證券市場的運行完全脫離了實體經濟,完全是一個非理性的全民投機狂潮,地道的博傻遊戲;一旦當聯邦儲備委員會宣稱要提高利率抑制股市的暴漲,一些關於市場將要暴跌的言論傳遍股市時,投資者信心開始崩潰,致使1929年至1932年股市暴跌90%,給幾乎所有發達國家帶來一場持久深重的經濟危機。
即使到了現代,證券市場價格異常波動現象仍時有發生。1987年10月,19日紐約股市道-瓊斯30種工業股票指數暴跌508.3點,跌幅達22.6%,爲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股市最大的一次下跌,超過1929年10月28日引發大蕭條的股市跌幅的2倍。人們將這一天稱爲“黑色星期一”。紐約股市狂瀉後,倫敦、東京、巴黎、香港、法蘭克福股票交易所價格相繼下跌。在從10月14日算起的一週內,股市暴跌使全世界股票持有者損失14000億美元,這一金額比日本1985年全年GNP還要多幾百億美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直接和間接損失總和3380億美元的4.14倍。
而在新興證券市場上,價格異常波動現象則更嚴重。新興證券市場由於信息的不完全性、不對稱性更嚴重,決定金融資產價格的貼現率、資產未來現金流等因素難以確定,而監管力度往往不夠,使得金融資產的價格經常處於波動狀態,加上金融機構日見密切的債權債務網絡,複雜的金融交易形式以及迅捷的通訊手段,使得金融資產價格的波動具有傳染性,從而進一步加大波動的範圍。當作爲,主要金融資產的股票的價格出現巨幅波動時,往往伴隨着金融危機的出現。如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出現之前,泰國的股價在1990年至1994年之間幾乎增長了3倍、於1994年10月達到高峯,隨後,出於對高利率和不良銀行貸款的擔心,股價急劇下跌,並於1996年10月股市崩盤;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的股價於1997年初達到高峯,而於同年8月股市崩潰;與此同時,印度尼西亞和韓國尚還未從1990年出現的證券市場風波中恢復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