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量化行爲金融學?
量化行爲金融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使用數學和統計方法來理解行爲金融學中行爲偏見與市場異象。GunduzCaginalp(數學教授,2001~2004年曾任JournalofBehavioralFinance雜誌的編輯)和合作者如弗農,史密斯、DavidPorter、DonBalenovich、VladimiraIlieva、AhmetDuran而JeffMadura、RaySturm等的研究展示了量化行爲金融學在股票和ETF基金中的顯著應用。
量化行爲金融學的研究大體可以分爲以下幾個方面:
(1)傳統金融學理論有明顯偏差的實證分析。
(2)利用行爲金融學理論建模。
(3)基於量化行爲金融學的預測方法。
(4)資本市場行爲實證研究及預測模型的研究。
在20世紀下半葉,金融市場的主流理論是有效市場假說(EMH),即所有公共信息納入資產的價格中。任何偏離這個實際價格的信息都會迅速被知情交易者利用,則資產會迅速恢復真正的均衡價格。實際上,市場價格行爲,彷彿所有投資者都能獲得全部的信息,而且都能理性地去投資。
到20世紀末,這一理論在很多方面受到了挑戰。首先,出現了許多較大的市場,使人們不得不懷疑有效市場的基本假設。1987年10月19H,道瓊斯工業股票平均價格指數在一天之內暴跌超過20%,許多較小的股票則遭受了更大的損失。在本次暴跌接下來的日子裏提供了類似於1929年的大崩盤的表現。1987年的危機提供了一個謎題和挑戰,大多數經濟學家都認爲,這種波動不應該發生,因爲在這個時代,信息和資本流動的效率比他們在20世紀20年代有了很大的提升。
隨後,日本市場飆升至高位,以至於偏離了任何現實的評估值。市盈率高達三位數,日本電信電話(NipponTelephone和Telegraph)的市場市值,超過了整個西德的市值總和。在1990年初,日經指數處於40000點,在兩年幾乎翻了一番,而在不到1年的時間裏又跌至近峯值水平的一半。
與此同時,在美國發展的新技術,特別是互聯網,催生了新一代的高科技公司,其中一些在沒有產生任何利潤之前已經被公開上市交易。在日本股市泡沫破滅10年前這些股票甚至飆升至數十億美元的市場估值,而它們甚至也還沒有收入。泡沫一直持續到2000年,隨之而來的蕭條使得許多股票只保持了最高位百分之幾的市場價值,甚至一些大型並且盈利科技公司在2000-2003年也損失了80%的價值。
事實上,所有經過正統訓練的經濟學家在分析經濟現象時都有一個先入爲主的假設:人們所有的經濟決策都是從理性出發。古典經濟學派曾將經濟學領域裏的虛擬人物設定爲“經濟人”(Homoeconomica)。這個“經濟人”如果處身於現代的人類社會中,將是六親不認、毫無情感,一切行爲都以自己的最大利益爲準則;因此,他不會犯下一般“凡人”感情用事的錯誤,花的每一分錢、用的每一份力氣,都經過仔細的盤算。同樣地,經濟學家也相信最完美的市場是一個“完全競爭市場”,這個市場中的買賣雙方參與者衆多,多到沒有人能夠以他買賣的數量控制價格;市場中的信息充分流通,任何訊息會迅速傳達給所有的參與者,立即而有效地反映在市場的價格之上,這也是金融市場爲效率市場的重要假設。但是正如凡人不是一個完全理性的“經濟人”,市場也無法完全符合“完全競爭市場”的條件,因此,一旦出現“非理性”投資人與“非理性繁榮”市場,經濟學教義派就頗難解釋其存在;同樣地,這些人所制定的財經政策當然也無法解決非理性思維下的經濟問題。這些大型泡沫和崩潰的發生造成了對於傳統有效市場的懷疑,市場價格或許未能反映真實的價格。在《非理性繁榮》中,羅伯特•希勒(RobertShiller)探討了根據許多公開發表的研究報告和歷史事實,對當今股市空前繁榮現象做了全面研究。作者從歷史角度考察了股市狀況;討論了一些引發性事件,如技術和人口統計學這些雖然與股市沒有直接關係,但同樣影響股市行爲的因素;介紹了進一步加強投機性泡沫結構的文化因素;討論了蒐集到的一些有關心理依託和從衆行爲的實例,用以進一步剖析投機性泡沫;調査分析了學術界和流行人物那些試圖對當前的市場水平作出合理解釋的人的動機;調查分析當前的投機性泡沫對個人和機構投資者以及政府的影響,同時提出了一些急需修改的政策建議,也提出了一些使個人投資者可以減輕泡沫破滅帶來的危害的辦法。
隨着世界的發展,實驗經濟學也給古典經濟學和有效市場假說帶來了一定的挑戰,該領域是由弗農•史密斯開創,他贏得了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這些實驗(與GerrySuchanek、ArlingtonWilliams和DavidPorter等一起合作)將交易者交易資產的行爲定義成一系列的計算機模擬實驗。這些實驗中涉及單個資產,如在前15年的時間支付一個固定的股息,最後變得一文不值。與古典經濟學的預期相反,交易價格往往飆升的水平遠高於預期的支付。同樣,其他的實驗表明,許多古典經濟學和博弈論的預期結果完全不一致。這些實驗的一個關鍵問題是參與者用真正的金錢來做交易決策,因此,實驗是一個實際的市場而不僅僅是對意見的調查。
行爲金融學(BF)是在過去的20年中因爲描述上述現象而不斷髮展的新興領域。研究人員開始使用各種方法去解釋發生在專業投資者以及新手造成的市場上的偏差(如反應不足和反應過度)。
試圖量化常見的行爲學偏差並使用數學模型去解釋這種想象是定量行爲金融學的主題。Caginalp和他的合作者使用統計和數學方法對市場數據和實驗經濟學數據進行預測。這一系列的論文可以追溯到1989年,Caginalp和合作者通過微分方程研究了市場資產價格的動態變化。這個特點明顯偏離了古典假設金融學中有無限的套利。
這些理論之一即Caginalp和Balenovich(1999)是較大的每股現金供應將會導致一個較大的泡沫。Caginalp、波特和史密斯(1998)的實驗證實,兩倍的現金水平,而同時保持恆定數量的股票基本上使得泡沫規模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