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差異曲線分析對新古典微觀經濟消費者理論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爲過。直到 20 世紀初,經濟學家一直無法提供令人信服的案例來使用數學,特別是微分學來幫助研究和解釋市場參與者的行爲。邊際效用被認爲是不可否認的序數,而不是基數,因此與比較方程不相容。無差異曲線(有些爭議)填補了這一空白。
序數效用和邊際效用
19世紀主觀主義革命之後,經濟學家能夠演繹地證明邊際效用的重要性,並強調邊際效用遞減規律。例如,消費者選擇產品 A 而不是產品 B,因爲他們希望從產品 A 中獲得更多效用;經濟效用本質上意味着滿足或消除不適。他們的第二次購買必然帶來比第一次更少的預期效用,否則他們會以相反的順序選擇它們。經濟學家還表示,消費者對 A 和 B 並不漠不關心,因爲他們最終選擇了其中一個。
這種排名是序數的,如第一、第二、第三等。它不能轉換成基數,如1.21、3.75或5/8,因爲效用是主觀的,無法在技術上衡量。這意味着本質上是基本的數學公式並不完全適用於消費者理論。
無差異曲線
儘管無差異束的概念早在 1880 年代就已存在,但對圖表上實際無差異曲線的首次處理是由 Vilfredo Pareto 於 1906 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手冊》一書提出的。帕累託還提出了帕累託效率的概念。
冷漠捆綁理論家表示,消費者經濟學不需要基數;消費者的比較偏好可以通過不同商品的相互定價或相互捆綁定價來證明。
例如,消費者可能更喜歡蘋果而不是橙子。然而,他們可能對一組三個橙子和兩個蘋果,或另一組兩個橙子和五個蘋果不感興趣。這種冷漠表明組之間的效用相同。經濟學家可以計算不同商品之間的邊際替代率。
使用這個,蘋果可以用橙子的分數來表示,反之亦然。至少在表面上,序數效用可以讓位於基數。通過這一點,微觀經濟學家得出了一些次要的結論,例如在給定預算約束的情況下存在最優集,以及一些主要的結論,包括邊際效用可以通過基數效用函數以大小來表示。
假設和可能的問題
這一論點基於並非所有經濟學家都接受的一些假設。其中一種假設稱爲連續性假設,它指出無差異集是連續的,並且可以表示爲圖形上的凸線。
另一個假設是消費者將價格視爲外生的,也稱爲價格接受假設。這是一般均衡理論中最重要的假設之一。一些批評者指出,價格必然是由供給和需求動態決定的,這意味着消費者不能接受外生價格。消費者的決定以他們的決定所影響的價格爲先決條件,這使得這個論點循環往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