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差异曲线分析对新古典微观经济消费者理论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直到 20 世纪初,经济学家一直无法提供令人信服的案例来使用数学,特别是微分学来帮助研究和解释市场参与者的行为。边际效用被认为是不可否认的序数,而不是基数,因此与比较方程不相容。无差异曲线(有些争议)填补了这一空白。
序数效用和边际效用
19世纪主观主义革命之后,经济学家能够演绎地证明边际效用的重要性,并强调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例如,消费者选择产品 A 而不是产品 B,因为他们希望从产品 A 中获得更多效用;经济效用本质上意味着满足或消除不适。他们的第二次购买必然带来比第一次更少的预期效用,否则他们会以相反的顺序选择它们。经济学家还表示,消费者对 A 和 B 并不漠不关心,因为他们最终选择了其中一个。
这种排名是序数的,如第一、第二、第三等。它不能转换成基数,如1.21、3.75或5/8,因为效用是主观的,无法在技术上衡量。这意味着本质上是基本的数学公式并不完全适用于消费者理论。
无差异曲线
尽管无差异束的概念早在 1880 年代就已存在,但对图表上实际无差异曲线的首次处理是由 Vilfredo Pareto 于 1906 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手册》一书提出的。帕累托还提出了帕累托效率的概念。
冷漠捆绑理论家表示,消费者经济学不需要基数;消费者的比较偏好可以通过不同商品的相互定价或相互捆绑定价来证明。
例如,消费者可能更喜欢苹果而不是橙子。然而,他们可能对一组三个橙子和两个苹果,或另一组两个橙子和五个苹果不感兴趣。这种冷漠表明组之间的效用相同。经济学家可以计算不同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
使用这个,苹果可以用橙子的分数来表示,反之亦然。至少在表面上,序数效用可以让位于基数。通过这一点,微观经济学家得出了一些次要的结论,例如在给定预算约束的情况下存在最优集,以及一些主要的结论,包括边际效用可以通过基数效用函数以大小来表示。
假设和可能的问题
这一论点基于并非所有经济学家都接受的一些假设。其中一种假设称为连续性假设,它指出无差异集是连续的,并且可以表示为图形上的凸线。
另一个假设是消费者将价格视为外生的,也称为价格接受假设。这是一般均衡理论中最重要的假设之一。一些批评者指出,价格必然是由供给和需求动态决定的,这意味着消费者不能接受外生价格。消费者的决定以他们的决定所影响的价格为先决条件,这使得这个论点循环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