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股票做的是心態,做交易做的是信號。筆者發現許多投資者做交易,甚至都不是依靠感覺,而是依靠想象力,當發現行情走勢與自己的主觀願望完全不同的時候,就不知所措慌了手腳。最後步錯、步步錯,大虧往往來源於這樣的茫然。前一陣子熱播的電視劇《琅琊榜》裏梅長蘇在對付寧國侯謝玉時,說過一句話:“把結果交在對手的手上是最危險的行爲,只有無論對手做了什麼,我都有辦法應對,才能穩操勝券。”這是真正的謀劃之道,也是交易之道。我們在交易過程中,最應該做的不是去猜測明天到底是什麼線,而是要知道當明天的線形出現的時候我要怎麼應對。交易行爲,本質是基於交易信號的一種反應。
所以,我們在做技術分析的時候,重要的是對信號的確認而不是預測。做交易是需要預判的,但預判不是預測,預判的是交易行爲的勝率,而不是預測市場未來的走向。這兩點是有很大區別的。比如,在經歷了一段多頭行情之後突然出現爆量收黑.但是均線仍然指向多頭,這時候量價結構出現轉折信號但均線顯示仍然在持有容忍度之中,兩個元索出現了相反的交易信號,到底要賣還是要買就取決於投資者此時對於後市漲跌概率的預判。
波線量價中的每個分析方法、理論都有它自己的長短板,這就是我們要構建系統的原因,通過方法與方法之間的互補性來找到更確切的交易信號。一般來說,指向同一方向的信號越多,信號的確認程度越大。
總之.市場沒有百分之百,也沒有人敢說百分之百,所有的探討都基於相對高的成功概率。到本章之前,波、線、量價四個元素以及它們各自的觀察角度.分析方法我們都介紹完畢了。這四個元素中,波段、均線涵蓋的時間週期較長,更多用來判斷中期趨勢,是爲行情定性的;到了量價的層面則更多反映短線波段,直接形成交易信號。
從策略形成邏輯的角度, 買入的時候.分析的過程是從長到短,更多注重的是位階的高低,趨勢是否成立;而賣出的時候.分析的過程是由短到長,更多注重的是籌碼是否仍然穩定,趨勢是否遭遇轉折。我們通過是一個實盤案例來演示一下買賣的邏輯過程(如圖所示)。
假設上證指數就是一隻個股,那麼我應該什麼時候買?或者什麼時候賣呢?
買入邏輯:
首先,看它處於什麼樣的位階.是啓動浪.主升浪還是未波段,是否存在操作空間;這一階段適宜中線操作還是短線操作。
然後,看趨勢是否轉向多頭或延續多頭,均線結構是否健康。
其次,量價形態是否是持續形態,籌碼是不是保持穩定。
最後,在支撐附近尋找K線轉強點買入。
賣出邏輯:
首先,價格是否在阻力附近出現轉折或停滯。
然後,最能形態是否依然健康,籌碼有沒有出現離場或者散亂跡象。
再次,均線趨勢是否延續強勢,均線結構是否遭到破壞。最後,波段上看是否已經運行到非持股段或多頭的末波段。這是最完整的指數分析和交易的邏輯。個股也大致如此,只是我們在分析個股 買入時機之前,通常先觀察指數的健康程度。從個股與指數的關係,買入需要更多參考大盤,在大盤處於下跌趨勢的過程中,任何的股票交易都含有巨大的系統性風險;但是一旦已經買入了股票,大盤的重要性就相對削弱.我們更多地關注個股本身波線量價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