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基於成交量指標的價格累積指標是正成交量指數(PVI)和負成交量指數(NVI)。保羅•戴薩特在上世紀30年代最早提出這兩個指標,但這兩個指標得以推廣運用是在1976年計量經濟學家諾曼•福斯班克出版《股票市場的邏輯》一書之後。戴薩特運用市場廣度數據來計算這兩個指標,但福斯班克對這兩個指標進行了修正,將PVI和NVI應用於單隻股票的數據。
價格累積指標通過累積當成交量變化時的價格來量化價格和成交量之間的關係。當成交量增加時,價格變化被計入PVI指標,因此,PVI只計入成交量增加的交易日的股價。當PVI上升時,價格伴隨着放大的成交量上升;當PVI下降時,價格伴隨着放大的成交量下降。成交量下降的交易日的價格變化則被累積到NVI指標。如果NVI指標上升,則價格伴隨着萎縮的成交量上升;如果NVI指標下降,則價格伴隨着萎縮的成交量下降。計算的公式如下:
這兩個指標的邏輯是這樣的:當機構投資者做多某一隻股票時,他們購買該股票會無可避免地推動股價上升。但是,這些機構投資者可以在股票處於上升階段時賣出,從而避免對股價造成負面的影響。要做到這一點,他們就必須只在叫賣價上賣出股票,而不是在買方所報的價位上拋出股票。即便如此,他們還是沒法掩蓋出貨的行爲,成交量會暴露他們,因爲這樣大的成交活動會引發成交量的上升。這就使得PVI成爲觀察個股行爲的有效指標。
儘管成交量的變化使得大的機構投資者在交易某隻股票時很難隱藏行蹤,但就整個市場而言,大的機構投資者是不難隱匿於其中的,整個證券市場非常大,任何單個機構的投資行爲都不足以引發整體市場的總體成交量發生顯著的變化。因此,先知先覺的機構投資者是可以做到在市場中從事交易而不顯著影響整個市場的成交量的。所以,NVI在進行整體市場和市場廣度分析時就是一個很有效的指標(見圖14.1)。
在一個典型的牛市的形成初期,價格應該伴隨着放大的成交量上漲。在這種狀況下,賣方的要價會越來越高,這表現在隨着價格的大幅上漲,成交量也不斷增加。在這種成交活躍的市場裏,各種各樣的新聞和相關事件都被反映到市場的價格中。很多投資者,既包括信息靈通的,也包括信息閉塞的,都想加入到市場中來。這一點可以從上升的PVI中看出,這是PVI指標在牛市初期的典型走勢。但是,因爲成交量很大,NVI指標不能很快識別這種正在形成的牛市趨勢。
隨着牛市的發展,股票價格即使在成交量下跌的情況下也可以繼續上漲。此時,PVI指標的用處已不太大。然而,根據價格累積理論,有着信息優勢的機構投資者會繼續吸納籌碼,並預料到經濟情況會出現持續的波動。在這些經濟波動帶來的短期股價走勢下跌中,機構投資者會持續買入股票,這些行爲反映在牛市調整階段中股價短期下跌時NVI指標上升。
一個逐漸走弱的牛市表現爲價格上升,成交冷淡。此時,你可以運用PVI和NVI指標來判斷熊市是否就要來臨。如果股價仍在攀升,但PVI指標在下跌,這說明在那些成交活躍的交易日裏,股票或股票市場是處於派發的狀態。這樣,價格趨勢和PVI指標的背離就有可能幫助我們判斷一個趨勢是否走到了盡頭。同時,因爲NVI指標只計算成交量下跌的交易日,該指標有可能可以繼續跟蹤市場的走勢。但是,當市場伴隨着高的成交量下跌時,NVI指標的下跌速度也會像市場下跌速度那麼快。從這個例子中你也許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NVI指標更適用於判斷市場的主要趨勢,而PVI更適用於作爲一個領先指標。
根據福斯班克的研究,在1941年到1975年的美國股市中,當PVI指標在其一年的移動平均線以上時,市場是牛市的概率爲79%;而當NVI指標在其一年的移動平均線以上時,市場是牛市的概率爲96%。同樣,當PVI指標在其一年的移動平均線以下時,市場是熊市的概率爲47%,當NVI指標在其一年的移動平均線以下時,市場是熊市的概率只有33%。由此,我們可以推斷PVI指標在識別熊市時更爲有效,而NVI指標在識別牛市時更爲有效。在我們隨後討論市場廣度指標時,我們還會回到NYI指標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