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日內的成交量累積這個概念可能是由經濟學家大衛•博斯辛在1967年第一次提到的。博斯辛提出了交易日內交易密度指數,該指數顯示了收盤價在當日價格波動區間中的位置。和成交量價格區間分析一樣,該指標假定收盤價的位置是決定供需之間力量的關鍵因素。當日交易價格最終的運動方向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機構投資者願意隔夜持有股票的價位。成交量價格區間分析認爲,收盤價位於當日成交價格區間的下部(交易日內賣出)是一個負面訊號,而收盤價位於當日成交價格區間的上部(交易日內買入)是一個正面訊號。交易日內交易密度指數累積成交量時,將收盤價位於當日成交價格區間的上部時的成交量視爲正值,將收盤價位於當日成交價格區間的中點時的成交量視爲零,將收盤價位於當日成交價格區間的下部時的成交量視爲負值。
正如我們隨後將要看到的和我們已經看到的那些成交量指標有各種不同的叫法一樣,交易日內交易密度指數也不例外。它最常見的叫法是累積派發指標,這個名稱是馬克•佳慶從1975年開始使用後普及的,此外該指標也被稱爲“資金流向指標”和“日成交量指標”。不論名稱是什麼,我們需要記住的是,這個指標提供的關鍵信息就是它是基於某個交易日的收盤價在當日價格波動區間中的相對位置來計算成交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