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對於所有年份的重組事件樣本,證券市場均在重組公告日前有了提前反應,表現爲CAR曲線的上升或下降。而從1998年至2000年,證券市場對資產重組事件持續出現正向提前反應,尤以1999年最爲明顯。
這種提前反應的可能原因是:
A.存在重組信息提前泄漏現象。上市公司進行資產重組要涉及重組各方、資產評估機構,證券監管部門、媒體等多個環節,任何環節都存在走漏消息的可能。
B.市場上存在對資產重組的炒作力量。可能存在上市公司和機構投資者相互勾結,操縱股市,從而賺取超額收益。
C.從1997年到1999年,市場對資產重組的反應逐漸認同,並且逐漸趨熱,而2000年對資產重組事件的反應又從1999年的過熱反應中跌落下來,這是因爲2000年的市場表現爲大盤的一路攀升,市場上對資產重組的炒作力量對資產重組不再過度關注和炒作;2000年對非貨幣性交易的監管開始加強,使得上市公司想通過資產重組獲得非貨幣性交易:從而獲得大量的超額收益,以期改善淨資產收益率指標的行爲失效,於是傳遞給市場的信號是資產重組股的業績不會像以前那樣“一組就靈”,人們對資產重組的預期開始調整,對重組事件反應漸趨平淡。
2. 在重組日後CAR出現持續的正值(1997年除外)。
這種現象的可能原因是:我國證券市場尚未達到弱式有效,市場需要一定時期去消化利好信息。根據有效市場理論,如果市場是完全有效的,資產重組是有顯著績效的,CAR曲線在重組日會顯著上升並達到峯值,但以上曲線無一具有類似特點(1999年樣本在重組前30日左右就出現了明顯的提前反應,在重組宣告日雖然有較大幅度上升,但和重組宣告日前的提前反應相比並不十分顯著)。
這說明:
A.我國市場尚未達到是弱式有效,市場不能及時反映現時信息,且我國的市場存在提前反應現象,這也導致重組公告已經沒有有效的信息含量,故而沒有出現有效市場所描述的現象。
B.市場對不同重組類型,不同行業的重組、不同事件段的重組預期不同,市場的提前反應期也不同,不同的重組事件的市場反應在統計時存在抵消的可能,需要詳細分析。
C.我國市場上存在對股市進行炒作的力量,證券市場投機盛行,這些因素都可能導致這種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