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漫步”(random walk)一词最早出现在1905年的《自然》杂志上。它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如果将一个醉汉置于荒郊野外,之后又须将他找回来,那么从醉汉最初所在的地点找起最好,因为该地点是醉汉未来位置的最佳估计。但一直到1953年,统计学家Kendall的论文才引起人们对随机漫步理论的普遍关注。而对近代股票市场价格研究真正起推动作用的是Roberts和Osberne在1959年先后发表的两篇研究报告。Roberts发现:从“累积随机数表”中随机抽取一系列数字,其呈现的形态和前后数字之间的差异和股价时间序列非常相像。而Osberne则发现,股价波动符合物理学上的布朗运动。
上述发现使学者们感到了困惑和迷惘,因为这似乎表明证券市场成了无序运行的非理性市场,没有任何的逻辑和理性可言。面对上述矛盾和问题,学者们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并逐步形成了一致的看法和结论:股票价格随机波动体现的正是一个功能良好、信息有效的市场,而不是一个无序和非理性的市场—因为假设股票价格的波动真的有某种规律可循的话,人们就会利用这一规律来预测未来的收益,从而赚取超额利润;如果人人都掌握了这一规律的话,规律的有效性就自然会消失。
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证券市场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典型范本。首先,股票是高度标准化的金融商品,其交易过程具有极高的连续性和活跃性;其次,符合上市条件和入市资格的股票供需双方均能自由地进入或退出市场,且投资者可以自由地进出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公司,使得证券市场的竞争要比一般市场激烈得多;再次,证券市场的价格来源于众多投资者的买卖委托流量,其价格形成机制具有高度的市场化。因此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与其他商品市场相比,规范的证券市场最接近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
在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众多理智而聪明的投资者竞相探寻有关信息,并对此做出迅速反应,以求取超额利润。这种信息竞争机制可以有效消除信息垄断租金,使股票价格充分反映所有相关信息,并随信息流动的随机性而产生随机的价格波动。在这种情况下,每个投资者都只能获得与风险相协调的平均收益。
由此可见,市场信息有效性体现了“竞争均衡”这一经济学中的理想状态。正如在产品市场中,竞争会导致厂商进入市场,在利润最大化的驱使下,众多厂商的竞争最终使经济利润趋向于零一样,证券市场固有的竞争机制使其处于一个稳定的自我调节的均衡状态,对信息相互探寻的竞争机制提供了效率的制约和平衡,从而使超额收益趋向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