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機漫步”(random walk)一詞最早出現在1905年的《自然》雜誌上。它是指這樣一種現象:如果將一個醉漢置於荒郊野外,之後又須將他找回來,那麼從醉漢最初所在的地點找起最好,因爲該地點是醉漢未來位置的最佳估計。但一直到1953年,統計學家Kendall的論文才引起人們對隨機漫步理論的普遍關注。而對近代股票市場價格研究真正起推動作用的是Roberts和Osberne在1959年先後發表的兩篇研究報告。Roberts發現:從“累積隨機數表”中隨機抽取一系列數字,其呈現的形態和前後數字之間的差異和股價時間序列非常相像。而Osberne則發現,股價波動符合物理學上的布朗運動。
上述發現使學者們感到了困惑和迷惘,因爲這似乎表明證券市場成了無序運行的非理性市場,沒有任何的邏輯和理性可言。面對上述矛盾和問題,學者們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並逐步形成了一致的看法和結論:股票價格隨機波動體現的正是一個功能良好、信息有效的市場,而不是一個無序和非理性的市場—因爲假設股票價格的波動真的有某種規律可循的話,人們就會利用這一規律來預測未來的收益,從而賺取超額利潤;如果人人都掌握了這一規律的話,規律的有效性就自然會消失。
在更廣泛的意義上,證券市場是市場經濟體制的典型範本。首先,股票是高度標準化的金融商品,其交易過程具有極高的連續性和活躍性;其次,符合上市條件和入市資格的股票供需雙方均能自由地進入或退出市場,且投資者可以自由地進出不同的行業和不同的公司,使得證券市場的競爭要比一般市場激烈得多;再次,證券市場的價格來源於衆多投資者的買賣委託流量,其價格形成機制具有高度的市場化。因此在現實的經濟生活中,與其他商品市場相比,規範的證券市場最接近完全競爭的市場機制。
在高度競爭的市場環境下,衆多理智而聰明的投資者競相探尋有關信息,並對此做出迅速反應,以求取超額利潤。這種信息競爭機制可以有效消除信息壟斷租金,使股票價格充分反映所有相關信息,並隨信息流動的隨機性而產生隨機的價格波動。在這種情況下,每個投資者都只能獲得與風險相協調的平均收益。
由此可見,市場信息有效性體現了“競爭均衡”這一經濟學中的理想狀態。正如在產品市場中,競爭會導致廠商進入市場,在利潤最大化的驅使下,衆多廠商的競爭最終使經濟利潤趨向於零一樣,證券市場固有的競爭機制使其處於一個穩定的自我調節的均衡狀態,對信息相互探尋的競爭機制提供了效率的制約和平衡,從而使超額收益趨向於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