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将从更实用的角度出发,介绍几种常见的实用性规律:例如层级振荡现象,及其与中枢形态的关系——其中重点讨论了走势“动”与“静”状态下的应对策略;还有对主、次级别走势的共振特征揭示,及其对实用之中的启发——根据走势客观存在的规律特性,我们制定了在实操中可供选择,又或者可互相结合运用的三种应对策略或风格,分别为保守、中性和激进三种;在其他实用规律性的介绍中,又分别介绍了本理论运用之法的简单概述,如均线系统、量能变化、缺口现象及其研判之法等;介绍了所谓“庄家”手法的揭示与探讨。
层级振荡与中枢形态关系探讨
走势中的层级振荡特征
如果要问走势形态中最难应付的情况是什么,那么,答案无疑是出现中枢振荡情况之时,而中枢振荡中又尤其以出现中枢扩展和延长时的情形最为复杂。一是,它的出现往往会加大我们对已经出现的历史走势形态分解的难度;二是,会给当下的我们对未来走势类型、走势结构等分类做推导时增加难度。基于以上分解或推导结论一旦错了,那么指引操作动作往往会指向完全相反的境况。所以,能够做到对中枢振荡各种复杂情况的了解和掌握,成为实际运用和实操中的关键所在。
因此,为了破解在实际运用中此点最为复杂的情形,即以围绕中枢振荡形态出现的各种复杂情形带来的各种困难,我们就会结合实例图来介绍下我们的实用经验,以供参考。
通过观察发现,无论是股指还是股价,其运动方式和特点,从根本上而言,仅存在两种:一种是由一点快速移动到另一点的“粒子式”运动方式;另一种是围绕某个关键点位做“层级振荡”,即“波动式”的运动方式。对此二点特征的详解可参考笔者以往书籍。综观所有走势品种几乎全都是呈现这两种特征,并且这两种运动特征在实际中总是处在不新变化和相互转换之中的,如果不是粒子式的运动,那么就是在做层级振荡的波动式运动。而我们尤其对其后者,即股价或者股指呈现层级振荡时的波动式运动特征展开探讨。
何谓股价的层级振荡特征呢,顾名思义,无论是在上涨或者下跌的走势形态中,股价一且到达某个重要高点或者低点后,总会暂停其单纯地继续向上或向下的粒子式运动方式,而切换到围绕此前在上涨或者下跌过程中突然刷出的某个最高价位或者最低价位展开来回反复的时涨时跌式的波动。如果此时将股价视为立体式的,那么,我们可以想象出,此时股价的运动方式实质上是围绕该重要的最高或最低价位做旋转运动。可是基于我们看不到立体式走势图,所以,只能从;“时间一价格坐标轴”的二维走势图中看见股价呈现来回反复的波动特征。如果将这种波动情形用一个更为形象的物理学词语定义的话,那么,它就叫做“层级振荡”。是的,根据物理力学知识的启示,我们在股市系统中也观察到了股价层级振荡的波动式运动特征。对此,我们应该有个深人的理解与认识,以方便我们接下来的解说。
如图所示,我们以创业板指数某阶段内下跌走势为例,参考图中的注解,我们做出了如下描述:即下跌走势中出现了两个标准的层级振荡,基于层级振荡实质上是对原走势的一种温和型的破坏,所以,它不同于中枢振荡。但是由图可知,两个层级振荡出现后,虽然在股指走势图上没有出现标准的中枢结构形态,但其下方所对应的趋势指标却出现了中枢形态,且符合中枢形态所定义的表述。随后,该下跌走势进入背离段构造中。背离段中又出现了层级振荡,不过观察动态趋势指标的提示,此时的下跌在指数创新低时已经出现背离拐点了,预示着当前级别底背离形成,那么未来走势将会发生转折。
不仅如此,在图的左上角,即下跌走势刚开始出现时,我们也可以观察到当前次小级别也出现了层级振荡的特征。
于是,问题出来了,即走势中出现的层级振荡特征对实际运用的分析和操作有什么指导作用与意义?
层級振荡与中枢形态的关系
要回答上节所留下的疑问,先要弄清楚层级振荡出现的本质原因是什么?或者说,层级振荡特征的出现实质上意味着什么?及它与中枢形态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正如上节中所做的简单提及,层级振荡的出现,实质上是在温和性地破环原走势性质和方向,为未来新的走势方向或者性质打下“伏笔”。这与中枢的功能是类似的,差别仅在于,中枢出现时,由其所造成的空间与时间破环情况都相当的大。换句话说,层级振荡出现时,表示破坏分力的能量还不够,所以只能造成较小级别的破坏性。面中枢出现呢?则多半表示具有较大能量的破坏分力的出现,由其所造成的破坏程度往往大于层级振荡的,对此具体体现在时间和空间的表现上,而且可明确的是,它往往是当前级别的。
讨论至此,我们也许可以大致了解到一点,即层级振荡与中枢的关系,这正如以上实例中所揭示出的规律,连续出现两个层级振荡后,可能相当于构造出现一个中枢三段的走势结构,或者形象地说,相当于有一个当前级别的中枢的破坏。简而盲之,当前级别中两个连续的层级振荡的出现,将构成一个当前级别的中枢形态。
还有另一个说法也是对的,即,当前级别的层级振荡实质上是其次小级别的一个中枢。如果我们降低一个周期级别观察,图中的每一个层级振荡出现时,都是其次小级别,或者其次次小级别上出现了中枢形态。
最后,想说的是,层级振荡的出现是一种常态,它实质上是指某方合力处于绝对主导当前走势性质时,中途出现了较小破坏的分力而形成的,并且根据分力各自的能量大小情况,决定层级振荡能够创出的空间和时间大小。
走势“静”与“动”特征的各自应对策略
根据走势仅存的两种力学式的运动特征,我们发现股指或股价运动方式可抽象地提炼或总结出两种有且仅有的状态:“静”与“动”。而且其走势始终围绕这二者不同作转换。股价做“粒子式”快速运动时,我们称其为“动”的状态;反之,股价围绕某个新高或新低的极端价位做层级振荡时,虽然表面上看它仍在运动,但基于它运动的范围总是停留在某一个狭小且基本相同的区间内,我们抽象地将其视为“静”的特征。
同时,根据图所揭示的,我们可以发现和总结出以下特征:实例图在股指做“动”的特征时,即价位快速下跌、不断新低(实例以下跌为例,上涨的案例情况刚好反之).呈现一鼓作气的完成“动”的状态特征。从行动时机上而言,此时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是最佳卖点了,最佳卖点在“动”开始之前已出现了。这是对市场情况描述,如果从操作层面说,股价做“动”的状态时,我们反而要为“静”,应以静制动的策略为主。当然,前提是你已经把握住最佳卖点。如果对于已经错失最佳卖点的,那无疑陷入被动之中,眼睁睁看着价位不断快速下跌而痛心疾首。当然如果此种情况出现在了较大级别中,那就只能选择被动的“止损”,否则大级别中的以下跌为主的“动”的状态形成的空间会是难以估量的——上涨的话就是猛涨,下跌的话就是猛跌。记住,这是被动和被迫的选择。原本此时我们应该以“静”的状态对待之的,应该静观其变,至少不可以急着做买进的动作,而是耐心地等到其出现层级振荡,耐心等到其进入“静”状态的出现。
仍是由观察图可知,股指进入“静”的状态,即为层级振荡之时,然后在形态上会出现横盘笔——有涨有跌的形态。此阶段内,股指或许基本维持在某个狭小区间内,但时间长了便形成了明显的“横截面式”的形态。其实股价进入“静”之状态时,即意味着股价开始做层级振荡运动。也就是市场出现分力破坏的时候,而此时对于绝大多数个体投资者而言,最好是保持高度警惕状态,密切关注,在经历分力与合力数轮博弈后,当前走势是否会产生新的变化或特征,从而形成新的走势性质与方向而发生变盘。例如,下跌中,如果出现股价进入层级振荡,那么往往是分力破坏下跌走势,后市通过层级振荡之后,“静”的状态实质上为时间换空间,股价围绕某固定价格振荡而消耗着时间,随着时间延长,必然又再度进入“动”的过程。发生“动”的状态时,必然面临走势方向的重新抉择,不是涨就是跌。
基于“静”的状态一旦结束后,后市即将面临变盘的选择,此时关键在于对变盘发生时,未来走势涨跌性质与方向的研判。我们对诸多实例的观察发现,变盘后的选择仅有两种:第种,继续维持原来走势方向;第二种,发生走势的转折,改变原走势性质和方向。如此说来,“静”的状态实质上是走势发生变盘前的一种形态。只是在实际运用之中,我们要清楚,后市即将的“动”会怎样选择方向,是涨还是跌?这决定了我们当下的决策和操作动作。
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动”与“静”各自状态的观察研究,发现以下一些特征,即,静之末端往往多是动(或变盘)的开始,动之末端多数是向静做切换的开始。二者始终在不停地相互切换与转化之中。所以,对此二者状态末端的跟踪研判成为实际运用中的关键。但问题在于,对这两个末端如何展开精准研判与捕捉呢?或者在其实际案例中,又会有哪些规律特征呢?通过观察发现,“动”与“静”具有时间、空间守恒的特点。且往往“静”之末端持续的时长与“动”之空间长度处于守恒特点。对此特点理解正确了,可以辅助我们在实际运用中的研判及提高研判的正确性。
同时,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操作策略,我们总结出一句话:股价动时,我们则要静若处子;股价静时,我们要犹如饿狼般,先紧紧跟随猎物不放,待到机会成熟和出现时便果断采取行动,向猎物猛扑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