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將從更實用的角度出發,介紹幾種常見的實用性規律:例如層級振盪現象,及其與中樞形態的關係——其中重點討論了走勢“動”與“靜”狀態下的應對策略;還有對主、次級別走勢的共振特徵揭示,及其對實用之中的啓發——根據走勢客觀存在的規律特性,我們制定了在實操中可供選擇,又或者可互相結合運用的三種應對策略或風格,分別爲保守、中性和激進三種;在其他實用規律性的介紹中,又分別介紹了本理論運用之法的簡單概述,如均線系統、量能變化、缺口現象及其研判之法等;介紹了所謂“莊家”手法的揭示與探討。
層級振盪與中樞形態關係探討
走勢中的層級振盪特徵
如果要問走勢形態中最難應付的情況是什麼,那麼,答案無疑是出現中樞振盪情況之時,而中樞振盪中又尤其以出現中樞擴展和延長時的情形最爲複雜。一是,它的出現往往會加大我們對已經出現的歷史走勢形態分解的難度;二是,會給當下的我們對未來走勢類型、走勢結構等分類做推導時增加難度。基於以上分解或推導結論一旦錯了,那麼指引操作動作往往會指向完全相反的境況。所以,能夠做到對中樞振盪各種複雜情況的瞭解和掌握,成爲實際運用和實操中的關鍵所在。
因此,爲了破解在實際運用中此點最爲複雜的情形,即以圍繞中樞振盪形態出現的各種複雜情形帶來的各種困難,我們就會結合實例圖來介紹下我們的實用經驗,以供參考。
通過觀察發現,無論是股指還是股價,其運動方式和特點,從根本上而言,僅存在兩種:一種是由一點快速移動到另一點的“粒子式”運動方式;另一種是圍繞某個關鍵點位做“層級振盪”,即“波動式”的運動方式。對此二點特徵的詳解可參考筆者以往書籍。綜觀所有走勢品種幾乎全都是呈現這兩種特徵,並且這兩種運動特徵在實際中總是處在不新變化和相互轉換之中的,如果不是粒子式的運動,那麼就是在做層級振盪的波動式運動。而我們尤其對其後者,即股價或者股指呈現層級振盪時的波動式運動特徵展開探討。
何謂股價的層級振盪特徵呢,顧名思義,無論是在上漲或者下跌的走勢形態中,股價一且到達某個重要高點或者低點後,總會暫停其單純地繼續向上或向下的粒子式運動方式,而切換到圍繞此前在上漲或者下跌過程中突然刷出的某個最高價位或者最低價位展開來回反覆的時漲時跌式的波動。如果此時將股價視爲立體式的,那麼,我們可以想象出,此時股價的運動方式實質上是圍繞該重要的最高或最低價位做旋轉運動。可是基於我們看不到立體式走勢圖,所以,只能從;“時間一價格座標軸”的二維走勢圖中看見股價呈現來回反覆的波動特徵。如果將這種波動情形用一個更爲形象的物理學詞語定義的話,那麼,它就叫做“層級振盪”。是的,根據物理力學知識的啓示,我們在股市系統中也觀察到了股價層級振盪的波動式運動特徵。對此,我們應該有個深人的理解與認識,以方便我們接下來的解說。
如圖所示,我們以創業板指數某階段內下跌走勢爲例,參考圖中的註解,我們做出瞭如下描述:即下跌走勢中出現了兩個標準的層級振盪,基於層級振盪實質上是對原走勢的一種溫和型的破壞,所以,它不同於中樞振盪。但是由圖可知,兩個層級振盪出現後,雖然在股指走勢圖上沒有出現標準的中樞結構形態,但其下方所對應的趨勢指標卻出現了中樞形態,且符合中樞形態所定義的表述。隨後,該下跌走勢進入背離段構造中。背離段中又出現了層級振盪,不過觀察動態趨勢指標的提示,此時的下跌在指數創新低時已經出現背離拐點了,預示着當前級別底背離形成,那麼未來走勢將會發生轉折。
不僅如此,在圖的左上角,即下跌走勢剛開始出現時,我們也可以觀察到當前次小級別也出現了層級振盪的特徵。
於是,問題出來了,即走勢中出現的層級振盪特徵對實際運用的分析和操作有什麼指導作用與意義?
層級振盪與中樞形態的關係
要回答上節所留下的疑問,先要弄清楚層級振盪出現的本質原因是什麼?或者說,層級振盪特徵的出現實質上意味着什麼?及它與中樞形態的關係是怎樣的呢?
正如上節中所做的簡單提及,層級振盪的出現,實質上是在溫和性地破環原走勢性質和方向,爲未來新的走勢方向或者性質打下“伏筆”。這與中樞的功能是類似的,差別僅在於,中樞出現時,由其所造成的空間與時間破環情況都相當的大。換句話說,層級振盪出現時,表示破壞分力的能量還不夠,所以只能造成較小級別的破壞性。面中樞出現呢?則多半表示具有較大能量的破壞分力的出現,由其所造成的破壞程度往往大於層級振盪的,對此具體體現在時間和空間的表現上,而且可明確的是,它往往是當前級別的。
討論至此,我們也許可以大致瞭解到一點,即層級振盪與中樞的關係,這正如以上實例中所揭示出的規律,連續出現兩個層級振盪後,可能相當於構造出現一箇中樞三段的走勢結構,或者形象地說,相當於有一個當前級別的中樞的破壞。簡而盲之,當前級別中兩個連續的層級振盪的出現,將構成一個當前級別的中樞形態。
還有另一個說法也是對的,即,當前級別的層級振盪實質上是其次小級別的一箇中樞。如果我們降低一個週期級別觀察,圖中的每一個層級振盪出現時,都是其次小級別,或者其次次小級別上出現了中樞形態。
最後,想說的是,層級振盪的出現是一種常態,它實質上是指某方合力處於絕對主導當前走勢性質時,中途出現了較小破壞的分力而形成的,並且根據分力各自的能量大小情況,決定層級振盪能夠創出的空間和時間大小。
走勢“靜”與“動”特徵的各自應對策略
根據走勢僅存的兩種力學式的運動特徵,我們發現股指或股價運動方式可抽象地提煉或總結出兩種有且僅有的狀態:“靜”與“動”。而且其走勢始終圍繞這二者不同作轉換。股價做“粒子式”快速運動時,我們稱其爲“動”的狀態;反之,股價圍繞某個新高或新低的極端價位做層級振盪時,雖然表面上看它仍在運動,但基於它運動的範圍總是停留在某一個狹小且基本相同的區間內,我們抽象地將其視爲“靜”的特徵。
同時,根據圖所揭示的,我們可以發現和總結出以下特徵:實例圖在股指做“動”的特徵時,即價位快速下跌、不斷新低(實例以下跌爲例,上漲的案例情況剛好反之).呈現一鼓作氣的完成“動”的狀態特徵。從行動時機上而言,此時對於我們來說,已經不是最佳賣點了,最佳賣點在“動”開始之前已出現了。這是對市場情況描述,如果從操作層面說,股價做“動”的狀態時,我們反而要爲“靜”,應以靜制動的策略爲主。當然,前提是你已經把握住最佳賣點。如果對於已經錯失最佳賣點的,那無疑陷入被動之中,眼睜睜看着價位不斷快速下跌而痛心疾首。當然如果此種情況出現在了較大級別中,那就只能選擇被動的“止損”,否則大級別中的以下跌爲主的“動”的狀態形成的空間會是難以估量的——上漲的話就是猛漲,下跌的話就是猛跌。記住,這是被動和被迫的選擇。原本此時我們應該以“靜”的狀態對待之的,應該靜觀其變,至少不可以急着做買進的動作,而是耐心地等到其出現層級振盪,耐心等到其進入“靜”狀態的出現。
仍是由觀察圖可知,股指進入“靜”的狀態,即爲層級振盪之時,然後在形態上會出現橫盤筆——有漲有跌的形態。此階段內,股指或許基本維持在某個狹小區間內,但時間長了便形成了明顯的“橫截面式”的形態。其實股價進入“靜”之狀態時,即意味着股價開始做層級振盪運動。也就是市場出現分力破壞的時候,而此時對於絕大多數個體投資者而言,最好是保持高度警惕狀態,密切關注,在經歷分力與合力數輪博弈後,當前走勢是否會產生新的變化或特徵,從而形成新的走勢性質與方向而發生變盤。例如,下跌中,如果出現股價進入層級振盪,那麼往往是分力破壞下跌走勢,後市通過層級振盪之後,“靜”的狀態實質上爲時間換空間,股價圍繞某固定價格振盪而消耗着時間,隨着時間延長,必然又再度進入“動”的過程。發生“動”的狀態時,必然面臨走勢方向的重新抉擇,不是漲就是跌。
基於“靜”的狀態一旦結束後,後市即將面臨變盤的選擇,此時關鍵在於對變盤發生時,未來走勢漲跌性質與方向的研判。我們對諸多實例的觀察發現,變盤後的選擇僅有兩種:第種,繼續維持原來走勢方向;第二種,發生走勢的轉折,改變原走勢性質和方向。如此說來,“靜”的狀態實質上是走勢發生變盤前的一種形態。只是在實際運用之中,我們要清楚,後市即將的“動”會怎樣選擇方向,是漲還是跌?這決定了我們當下的決策和操作動作。
我們還可以通過對“動”與“靜”各自狀態的觀察研究,發現以下一些特徵,即,靜之末端往往多是動(或變盤)的開始,動之末端多數是向靜做切換的開始。二者始終在不停地相互切換與轉化之中。所以,對此二者狀態末端的跟蹤研判成爲實際運用中的關鍵。但問題在於,對這兩個末端如何展開精準研判與捕捉呢?或者在其實際案例中,又會有哪些規律特徵呢?通過觀察發現,“動”與“靜”具有時間、空間守恆的特點。且往往“靜”之末端持續的時長與“動”之空間長度處於守恆特點。對此特點理解正確了,可以輔助我們在實際運用中的研判及提高研判的正確性。
同時,根據以上分析,結合操作策略,我們總結出一句話:股價動時,我們則要靜若處子;股價靜時,我們要猶如餓狼般,先緊緊跟隨獵物不放,待到機會成熟和出現時便果斷採取行動,向獵物猛撲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