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似乎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即專家預測的他們最認可的公司,極有可能就是不值得投資的公司。所以,讓我們再問一個問題:你是否應該回避專家和大衆熱捧的公司股票,而去買他們不喜歡的冷門股呢?答案正如我們馬上要看到的,是肯定的(但並非大家都認同)。
我們往前追溯8年,可以看到這個投資冷門股的策略之所以能帶來持久的成功,一個基本原因就是管用。
從這些發現中看到,市場預期看好的,用前面五項標準衡量都符合條件的股票,總是表現最差,而那些被認爲最沒有前途的股票,卻總是表現最好。逆向投資策略具有黑色幽默元素。實際上,對那些有效市場和現代投資方法的信奉者來說,這種方法猶如撤旦魔咒:”最好”的投資會變差,”最差”的投資會變好。
儘管如此,我們的發現一點也不魔幻,裏面也不存在任何妖魔鬼怪。多數投資者未意識到預測收益和經濟事件的巨大困難。一旦預測失敗,一個可以預見的反應就會出現。我們在這裏遭遇到了一個主要諷刺:可以放在可行的投資策略中的最明顯、最具一致性的變量,就是人們對自認爲具有輝煌前景的公司的持續的過度反應。這個規律不僅對今天的投資者是有效的,也適用於過去的市場。
概念股的墓葬羣
爲了評估”最好”的股票,對未來增長的預測必須做得特別精確。正如在第 8章看到的,這些預測的可靠性其實非常低。我們也知道,當熱門股的收益低於預期時,這個收益異動的消息在最短時間哪怕一分鐘之內,都會給股價帶來災難性衝擊。意料之中的是,基於精確估計的投資戰略表現很糟糕,“墓葬羣”裏埋着1 996 ~ 2000年互聯網泡沫和之前泡沫時期的股票,以及那些據稱是哪怕再高的價格都值得買進的“必須擁有”的概念股。
“最佳”的說法被衆多專業和個人投資者所用,也過濾掉了伴隨這種情況的相應風險。相反,那些曝光度不高的般票的價值被過度低估了,一旦出現利好消息,股價就會迅速上升。正如我們在第2章看到的,伴生的風險在高預期的情況下會被低估,而對低預期的股票,卻誇張到了極具戲劇化的程度。本書的祕訣現在就在你的手中,也解釋了爲什麼我們將要檢視的投資策略會長期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