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中央銀行?
中央銀行是一個金融機構,對一個國家或一個國家集團的貨幣和信貸的生產和分配擁有特權控制權。在現代經濟體中,中央銀行通常負責貨幣政策的制定和成員銀行的監管。
中央銀行本質上是非市場化甚至反競爭的機構。儘管有些中央銀行是國有化的,但許多中央銀行不是政府機構,因此經常被吹捧爲政治獨立。然而,即使中央銀行不合法地屬於政府,其特權也是受法律規定和保護的。
中央銀行區別於其他銀行的關鍵特徵是其合法的壟斷地位,這使其有權發行紙幣和現金。私營商業銀行只能發行活期負債,例如支票存款。
要點
- 中央銀行是負責監督一個國家或國家集團的貨幣體系和政策、調節其貨幣供應量並設定利率的金融機構。
- 中央銀行制定貨幣政策,通過放鬆或收緊貨幣供應和信貸供應,尋求保持國家經濟平穩運行。
- 中央銀行對銀行業提出要求,例如銀行必須維持存款的現金儲備金額。
- 中央銀行可以成爲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甚至政府的最後貸款人。
瞭解中央銀行
儘管中央銀行的職責範圍廣泛,但取決於所在國家/地區,其職責(及其存在的理由)通常分爲三個領域。
首先,中央銀行控制和操縱國家貨幣供應:發行貨幣並設定貸款和債券利率。通常,央行提高利率是爲了減緩增長並避免通貨膨脹;他們降低利率以刺激增長、工業活動和消費者支出。通過這種方式,他們管理貨幣政策來引導國家經濟並實現充分就業等經濟目標。
2-3%
如今,大多數央行設定利率並實施貨幣政策時,通脹目標爲年通脹率 2-3%。
其次,它們通過資本要求、準備金要求(規定銀行可以向客戶放貸多少,以及必須保留多少現金)和存款擔保等工具來監管成員銀行。他們還爲國家銀行及其政府提供貸款和服務,並管理外匯儲備。
最後,中央銀行還充當陷入困境的商業銀行和其他機構(有時甚至是政府)的緊急貸款人。例如,通過購買政府債務,當政府需要增加收入時,央行提供了一種具有政治吸引力的稅收替代方案。
示例:美聯儲
除了上述措施外,央行還可以採取其他行動。例如,在美國,中央銀行是聯邦儲備系統,又稱“美聯儲”。美聯儲的管理機構聯邦儲備委員會(FRB)可以通過改變準備金要求來影響國家貨幣供應量。當最低需求下降時,銀行可以貸出更多資金,經濟中的貨幣供應量就會上升。相反,提高存款準備金率會減少貨幣供應量。美聯儲根據1913 年《聯邦儲備法》成立。
當美聯儲降低銀行短期貸款貼現率時,流動性也會增加。較低的利率會增加貨幣供應量,從而促進經濟活動。但降低利率會加劇通脹,因此美聯儲必須小心。
而美聯儲可以通過公開市場操作來改變聯邦基金利率。美聯儲從證券交易商處購買政府證券,向他們提供現金,從而增加貨幣供應量。美聯儲出售證券以將現金放入其口袋並從系統中移出。
中央銀行簡史
現代中央銀行的第一個原型是英格蘭銀行和瑞典中央銀行,其歷史可以追溯到 17世紀。英格蘭銀行是第一個承認最後貸款人角色的銀行。其他早期的中央銀行,特別是拿破崙的法國銀行和德國的德國國家銀行,都是爲了資助昂貴的政府軍事行動而成立的。
主要是因爲歐洲央行讓聯邦政府更容易發展、發動戰爭和豐富特殊利益,美國的許多開國元勳——其中尤以托馬斯·傑斐遜——反對在他們的新國家建立這樣一個實體。儘管有這些反對意見,這個年輕的國家在其存在的頭幾十年裏確實擁有官方的國家銀行和衆多的國家特許銀行,直到 1837 年至 1863 年間建立“自由銀行時期”。
1863 年的《國家銀行法》創建了一個國家銀行網絡和單一美元,以紐約爲中央儲備城市。美國隨後在1873年、1884年、1893年和1907年經歷了一系列銀行恐慌。作爲回應,美國國會於 1913 年建立了聯邦儲備系統和全國 12 家地區聯邦儲備銀行,以穩定金融活動和銀行業務。新的美聯儲通過發行國債爲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提供資金。
1870 年至 1914 年間,世界貨幣與金本位掛鉤,維持價格穩定要容易得多,因爲可用的黃金數量有限。因此,貨幣擴張不能僅僅通過印更多鈔票的政治決定來實現,因此通貨膨脹更容易控制。當時的中央銀行主要負責維持黃金與貨幣的可兌換性;它根據一個國家的黃金儲備發行紙幣。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金本位被放棄,很明顯,在危機時期,面臨預算赤字(因爲發動戰爭需要花錢)和需要更多資源的政府會下令印製更多貨幣。當政府這樣做時,他們遇到了通貨膨脹。戰後,許多政府選擇迴歸金本位以穩定經濟。人們越來越意識到央行獨立於任何政黨或政府的重要性。
在 20 世紀 30 年代大蕭條和二戰後的動盪時期,世界各國政府主要贊成迴歸依賴政治決策過程的中央銀行。這種觀點主要是出於對遭受戰爭破壞的經濟體建立控制的需要而產生的。此外,新獨立的國家選擇繼續控制其國家的各個方面——這是對殖民主義的強烈抵制。東歐集團管理型經濟體的崛起也是政府加大對宏觀經濟干預的原因。然而,最終,中央銀行獨立於政府的地位在西方經濟體中重新流行起來,併成爲實現自由和穩定經濟體制的最佳方式。
中央銀行與通貨緊縮
在過去的四分之一個世紀裏,在重大金融危機之後,人們對通貨緊縮的擔憂加劇。日本提供了一個發人深省的例子。 1989-90 年間,股票和房地產泡沫破裂,導致日經指數在一年內損失了三分之一,通貨緊縮變得根深蒂固。日本經濟曾是 20 世紀 60 年代至 80 年代世界上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但現在卻大幅放緩。 90 年代被稱爲日本“失去的十年” 。
2008-09 年的大衰退引發了人們對美國和其他地區類似時期長期通貨緊縮的擔憂,原因是多種資產價格災難性崩潰。美國和歐洲許多主要銀行和金融機構破產,全球金融體系也陷入混亂,2008年9月雷曼兄弟倒閉就是一個例子。
美聯儲的做法
對此,2008年12月,美聯儲的貨幣政策機構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FOMC)轉向了兩大類非常規貨幣政策工具:(1)遠期政策引導和(2)大規模資產購買。又稱量化寬鬆(QE) 。
前者涉及將聯邦基金目標利率基本降至零,並至少維持到 2013 年中期。但另一個工具——量化寬鬆——佔據了各大媒體的頭條,併成爲美聯儲寬鬆貨幣政策的代名詞。量化寬鬆本質上涉及央行創造新貨幣並用其從國家銀行購買證券,從而向經濟注入流動性並壓低長期利率。在這種情況下,它允許美聯儲購買風險較高的資產,包括抵押貸款支持證券和其他非政府債務。
這會波及整個經濟的其他利率,利率的廣泛下降刺激了消費者和企業的貸款需求。銀行能夠滿足這種更高的貸款需求,因爲它們從央行收到了換取其持有的證券的資金。
其他抗通縮措施
2015 年 1 月,歐洲央行 (ECB)開始實施自己的量化寬鬆政策,承諾到 2016 年 9 月每月購買至少 1.1 萬億歐元的債券,每月購買 600 億歐元。美聯儲在 2014 年底將基準貸款利率降至 0% 以下這一史無前例的舉措僅取得了有限的成功,六年後美聯儲才採取了量化寬鬆計劃,以支持歐洲脆弱的復甦並避免通貨緊縮。
雖然歐洲央行是第一個嘗試負利率的主要央行,但包括瑞典、丹麥和瑞士在內的許多歐洲央行已將基準利率降至零以下。
抗通縮努力的成果
各國央行採取的措施似乎正在贏得對抗通貨緊縮的戰鬥,但現在判斷它們是否贏得了這場戰爭還爲時過早。與此同時,全球範圍內爲抵禦通貨緊縮而採取的協調一致行動也產生了一些奇怪的後果:
- 量化寬鬆可能導致一場隱蔽的貨幣戰爭:量化寬鬆計劃導致主要貨幣兌美元全面暴跌。由於大多數國家已經用盡了幾乎所有刺激增長的選擇,貨幣貶值可能是唯一剩下的促進經濟增長的工具,這可能導致一場隱蔽的貨幣戰爭。
- 歐洲債券收益率已轉爲負值:歐洲政府發行的債務中超過四分之一(估計爲 1.5 萬億美元)目前的收益率爲負。
- 央行資產負債表正在膨脹:美聯儲、日本央行和歐洲央行的大規模資產購買正在將資產負債表膨脹至創紀錄水平。收縮這些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可能會在未來產生負面後果。
在日本和歐洲,央行購買的不僅僅是各種非政府債務證券。這兩家銀行積極直接購買企業股票以支撐股市,使日本央行通過大量外匯頭寸間接成爲包括國內最大醬油生產商龜甲萬在內的多家公司的最大股東。 - 交易基金(ETF )。
現代中央銀行問題
目前,美聯儲、歐洲央行和其他主要央行面臨着削減在經濟衰退期間瘋狂購買時膨脹的資產負債表的壓力。
解除或減少這些巨大的頭寸可能會令市場感到恐慌,因爲大量的供應可能會抑制需求。此外,在一些流動性較差的市場,例如MBS市場,央行成爲最大的單一買家。例如,在美國,由於美聯儲不再購買並面臨出售壓力,目前尚不清楚是否有足夠的買家以公平的價格將這些資產從美聯儲手中奪走。人們擔心這些市場的價格將會崩潰,從而造成更廣泛的恐慌。如果抵押貸款債券價值下跌,另一個影響是與這些資產相關的利率將會上升,給市場抵押貸款利率帶來上行壓力,並阻礙長期而緩慢的房地產復甦。
緩解擔憂的一種策略是央行讓某些債券到期並避免購買新債券,而不是直接出售。但即使逐步停止購買,市場的彈性仍不清楚,因爲近十年來央行一直是如此龐大且持續的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