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高賣更高”投資方法的學術名稱是“動量投資”或“相對強度投資”,按照相對強度買賣股票的概念早在1923年出版的《股票作手回憶錄》裏就有提及,被後人譽爲世界最偉大的投機者傑西·利弗莫爾說過,“股票價格再高也值得買進,股票價格再低也可以做空”,換言之,相對強度高的股票價格很可能繼續上漲,正在上漲的股票比正在下降的股票更加值得購買。在傑西·利弗莫爾之後,不少人採用各種辦法試圖把股票的相對強度進行量化。
最早對股票相對強度進行量化計算的人是H.M.加特利,他在1945年4月號的《金融分析師月刊》裏發表了題目爲“相對速率統計:在投資組合中的應用”的文章。加特利描述了計算相對速率的過程:“首先選擇一個代表股票市場的指數或平均值,例如,標準普爾90股票指數、道瓊斯65股票綜合指數或者另外一些更加全面的股市平均指數;下一步是計算個股上漲或下降的百分比;最後,用個股上漲或下降的百分比除以股市指數上漲或下降的百分比再乘以100,就得出了股票的相對速率值。”股票的相對速率值與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威廉姆·夏普所提出的貝塔係數很相似,這個計算過程也概括了股票相對強度背後的基本概念,就是把個股的漲跌幅度與股市指數的變化做量化的比較。計算股票相對強度有幾種方法,但歸根結底都是衡量股票的動量幅度並把它與整個股市做比較。
在運用股票的相對強度做實際的投資管理方面,早在20世紀50年代,偏向於股市技術分析的投資經理喬治·徹斯納就開始使用相對強度的投資方法管理基金,他在1958年開始管理的美洲投資者基金業績出衆並持續運行了長達30年之久。1963年,在《金融世界雜誌》的一篇文章中,徹斯納描述了他的投資策略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股價走勢越來越強的那些股票上。在一臺IBM電腦的幫助下,徹斯納把所有的股票按照近期的價格表現排列起來,並互相比較彼此之間價格走勢的相對強弱,他還把股市裏的股票分成37個行業並給予排名,然後他就從相對強度最高的行業中選擇出來表現最好的股票進行投資。在1980年《機構投資者雜誌》的一篇文章中,徹斯納表示他幾乎不讀華爾街證券公司寫出來的研究報告,他說那些報告“輸入的是垃圾,輸出的也是垃圾”。美洲投資者基金的完整業績記錄已經缺失了,但《金融世界雜誌》報道說,從1958年1月16日到1964年3月31日,美洲投資者基金的累計收益率爲160.5%,而同一時期道瓊斯工業指數的回報率僅爲82.67%;1967年《機構投資者雜誌》稱徹斯納爲“20世紀60年代僅存的幾個明星基金經理之一”;路透集團的利博基金研究機構把徹斯納的美洲投資者基金列爲1979年表現最好的10個投資基金之一。幾十年過去了,華爾街上的很多事情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持續性地買進或賣出將會形成價格趨勢的事實卻永遠不變,徹斯納可能並不是每年都能超過股市指數的表現,但他採用相對強度投資策略在美洲投資者基金運行的30年裏爲他的投資者們獲得了滿意的問報。
20世紀60年代,隨着電子計算機的運算能力越來越強大,對股票市場做仔細的量化研究變得相對容易起來。1967年羅伯特·列維在《金融月刊》上發表了一篇內容非常詳細的博土論;文,他利用計算機對1960年至1965年的股票數據進行了研究,證明了採用股票相對強度的方法做投資決定可以獲得超過股市指數平均值的回報率。他驗算了股票在各個不同時間段的相對強度和它們在未來一段時間的相對錶現,發現那些在過去26個星期裏漲幅比較高的股票在之後的26個星期裏的表現也很出色。根據他的研究論文,列維在1968年出版了書名爲《用相對強度的概念做股票預測》的著作,更爲可貴的是,他不僅研究了把相對強度作爲股票投資策略的可行性,還探討了兩種對投資組合進行管理的方法:一種是在某個時間點把構成投資組合的所有股票全部更新,另一種是隨時用新的符合相對強度條件的個股去替換投資組合中不再符合條件的個股,他的投資組合管理理念是超越了當時那個時代的。
在40多年後的2008年,查理·科克派垂克在他的新作《超越股市指數》裏再次驗證了羅伯特·列維的股票相對強度方法的有效性,科克派垂克用列維的股票選擇方法組成了實際的投資組合,每個星期更新一次投資組合相對於股市指數的收益率,並堅持了十七年半,從1982年7月至2000年12月31日,列維投資組合的累計收益率爲5086.6%,同一時期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回報率爲1087.6%,而更能代表普通投資者股票組合表現的價值線幾何股票指數在同一時期的回報率僅僅爲221.9%,列維投資組合的回報率是標準普爾500指數的4.37倍、是價值線兒何股票指數的16.11倍。這個結論證明了列維的股票相對強度投資方法確實能夠達到超越股市指數表現的目的,這對不相信股市指數是可以被超越的“有效市場假說”是個嚴重的打擊。
列維投資組合的選股條件有以下幾個。第一個選股條件是股票的相對強度。大多數計算股票相對強度的做法是把個股的表現與股市指數相比較,但實際上投資者所需要的是把個股在特定時段裏的表現與其他所有的股票做比較。這在計算機得到廣泛應用之前是非常麻煩的,但隨着20世紀60年代之後大型電子計算機在學術界的普及使用,做那樣的運算並不是很困難。列維是用某個股票價格的131天移動平均值除以它最新的股價得出一個比值,將所有的股票都分別計算出這個比值,然後把全部股票按照比值的高低排列出來,最後把每個股票按照它的相對強度分配到99到0的百分比組羣裏去。比值最高的是0百分比組,也就是相對強度最弱的股票;比值最低的是99百分比組,也就是相對強度最強的股票。
爲了使股票相對強度的比值更容易計算和被人理解,科克派垂克把列維的比值計算過程做了一點改變。與用股票價格的移動平均值除以它最新的股價得出一個比值的方法不同,科克派垂克把分子和分母互換,用股票最新的價格去除以股價的移動平均值,得出的最高比值代表相對強度最強的股票,這樣99百分比組是相對強度最強的股票羣,0百分比組是相對強度最弱的股票羣。除此之外,科克派垂克還把列維所使用的131天股價移動平均值改變成26個星期的股價移動平均值,這樣,計算的實際天數沒有太大的改變,但大大減少了計算量。另外,科克派垂克用星期四的收盤價來代表每個星期的股價。
列維投資組合的第二個選股條件是相對利潤增長率。一個公司報告出來的利潤實際上不是一個客觀的統計數字,公司的會計師們總有辦法使公佈出來的利潤與公司實際的贏利能力不符合,稅率的不同、資產折舊的多少和一次性特殊項目的花費都會對利潤數字有影響。股票的價格是多少就是多少,沒有人會提出懷疑,但股票分析師們對公司公佈的利潤是否是實際的利潤往往有所質疑。投資大衆對公司現在報告出來的利潤的可信度都不十分確定,更不要說對公司未來利潤的預測了。然而投資者們還是對公司公佈出來的利潤數字非常關注,因爲如果報告出來的利潤數字與股票分析師們的預計有比較大的出入的話,股票的價格會因而產生很大的變化。如果是意外的驚喜,股價會立刻上漲,並將持續一段時間;如果是出乎意料的落差的話,股價會馬上下降,並將保持一段時間的弱勢。有學術研究報告指出,相對利潤增長率的驚喜會對此後相當一段時間內股票的走勢產生正面的作用。
爲了避免季節性對利潤的影響,列維選擇了最近五個季度的利潤數字來計算增長率。具體的方法是用第二個季度至第五個季度的利潤總和除以第一個季度至第四個季度的利潤總和得出一個比值,因爲中間有三個季度是重疊的,所以就消除了季節性對利潤增長率的影響。如果這個比值大於1,說明利潤是增長的,並且得出了實際的增長率;如果這個比值小於1,說明利潤是下降的,並且得出了實際的下降率;如果連續四個季度虧損,就不計算利潤增長率。最後把所有的股票按照各自的利潤增長率排列起來,分在相應的百分比組羣裏面,99百分比組是利潤增長率最快的股票羣,0百分比組是利潤增長率最慢或虧損的股票羣,這樣就使每個股票都可以與其他所有的股票做比較。
列維投資組合的第三個選股條件是相對股價/銷售額比值。與一個公司公佈的利潤數字不同,公司的銷售額一般來說是比較可信的,用股價除以銷售額得出的比值是衡量股票相對價值的一個統計數字。比較高的股價/銷售額比值說明投資者對公司的前景比較看好,願意付出高價購買它的股票,但是假如有令投資者失望的情況出現,高價的股票會很敏感地立刻下降很多。比較低的股價/銷售額比值說明投資者對公司的前景不太看好,因此只願意付出比較低的價格去購買它的股票,如果公司在經營上出現了意外的驚喜,會對利潤率有比較大的正面影響,股價也會相應地上漲。有些學術研究的結果證實,購買比較低的股價/銷售額比值的股票未來的表現會很出色。因此,科克派垂克用每個股票本星期的價格除以最近四個季度的銷售額得出一個股價/銷售額比值,然後把所有的股票按照股價/銷售額比值的高低排列起來,分在相應的百分比組羣裏面,99百分比組是股價/銷售額比值最高的股票羣,0百分比組是股價/銷售額比值最低的股票羣,這樣就使每個股票都可以與其他所有的股票做比較。
綜合以上這三個選股條件,列維投資組合的選股過程是,每個星期把所有的股票按照股票相對強度、相對利潤增長率和相對股價/銷售額比值排列起來,每個股票都被分配到一個百分比組裏面去,然後挑選出股票相對強度和相對利潤增長率都高於90百分比和相對股價/銷售額比值低於30百分比的股票來,最後把資金平均分配給符合條件的股票進行購買。經過了一個星期,重複這個股票排隊過程,排除掉那些股票相對強度低於30百分比、相對利潤增長率低於50百分比的股票,用新挑選出來的符合條件的股票替補上去。如此週而復始,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股票組合管理程序。用這個選股過程建成的投資組合在十七年半的時間裏創造出了遠高於股市指數平均值的收益率,有力地證明了動量投資方法的有效性。
1967年羅伯特·列維在《金融月刊》上發表的論文是第一次利用計算機的強大計算能力對用股票相對強度選股的有效性做出的系統研究,這對當時金融學術界流行的“有效市場理論”和“股票價格是隨機變化的假說”是個嚴重的挑戰,金融學術界的反應是迅速發起反擊,金融教授們開始千方百計地從列維的論文裏挑刺,對他的研究方法提出質疑。哈佛大學的邁克爾·傑森認爲列維使用的數據樣本太少,驗算的時間也太短,因此得出的結論可能有偏差;列維爲了反駁這個批評,用更多的股票數據在更長的時間裏又做了一次研究,得出的結果比原來的論文更能證明用股票相對強度選股的有效性。後來邁克爾,傑森自己出馬,與另外一位同事合作,假定使用了與羅伯特·列維類似的計算方法,對過去40年的股票數據進行驗算,不過在結果裏減去了買賣的費用並相對於風險程度對結果做了進一步的調整,最後終於得到了想要得出的結論,即列維的方法在相對於風險程度做了調整之後比股市指數平均值的回報率低。但羅伯特·列維並不認爲自已的方法是無效的,因此股票相對強度作爲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在學術界裏持續了很長時間。
直到1993年,兩位學者傑加迪什和梯特曼又對股票相對強度做了非常詳細的研究,並在《金融月刊》上發表了他們的研究結果。他們使用了從1965年至1989年長達25年的股票數據得出結論,如果購買過去3~12個月表現最好的股票組合將會在之後的3~12個月時間裏繼續保持出色的表現,平均每月的收益率大約超過股市指數平均值1%,平均每年的收益率超過股市指數平均,值12%,並且這種現象並不是來自於高相對強度股票組合所冒的風險程度比較高的緣故,而是與股票組合裏每個公司的特定情況有關。他們還發現,高相對強度的股票組合超出股市指數平均值的幅度在一年之後就慢慢鹹小了。傑加迪什和梯特曼的研究幾乎毫無疑問地證實了根據股票相對強度進行投資的有效性,之後還有更多的學者證明相對強度在不同的資產類型和不同的國家都起到類似的作用,這些學術研究工作反駁了“有效市場假說”的論點,確定了動量投資方法在投資理論和實際操作中應有的一席之地。
把投票相對強度的投資方法從理論上應用到實際操作中還是有一定的困難度的,因爲在學術探討中,驗算相對強度的方法有三種,但每一種方法都不大適合於直接應用到構建實際的投資組合的過程中去。第一種方法是選擇一定數量的高相對強度的股票,連續持有到一定的時間段,例如,選擇50個相對強度最高的股票並連續持有12個月,12個月結束之後,賣掉所有50個股票,再重新買進新的50個相對強度最高的股票。這種方法最大的缺點就是對投資組合開始的時間比較敏感,比如在6月底開始與在12月底開始的結果可能會有很大的區別。另外一個缺點是股票的數量不夠多,很難確定這種投資方法的穩健性。
爲了增加樣本股票的數量,有些學術研究把所有的股票按照相對強度分成十組甚至更少數量的組羣,這樣就可以使用好幾百個股票進行驗算。這種方法自然克服了股票數量過少的缺點,但卻沒有消除對投資組合開始的時間比較敏感的問題。當投資組合開始形成時,同時買進幾百個相對強度高的股票,連續持有12個月,有的研究還在中間對股票組合進行重新的調整,這不可避免地增加了頻繁買進賣出股票的次數,過多的交易費用不是基金經理們所願意接受的。
第三種方法是用比較多數量的股票在不同的時間點形成多個投資組合,並連續持有一段特定的時間,這種方法既消除了對投資組合開始的時間比較敏感的問題,又限制了滅賣的頻繁次數。例如,每個月形成一個相對強度高的股票組合,連續持有12個月,這樣同時就有12個不同的投資組合,當第一個投資組合走完了12個月的持有期之時,另外一個新的投資組合又形成了,而其他11個沒有走完12個月持有期的投資組合沒有被觸動,這個過程可以週而復始地連續進行。當然爲了減少複雜程度,也可以用6個月的持有期形成6個投資組合。但這個方法的缺點是在任何一個時間點都必須持有很大數量的股票,不可避免地需要做頻繁的買賣,增加了實際交易的費用。
此外,有些學術報告在使用以上這三種方法的時候,計算的是最高相對強度股票組合減去最低相對強度股票組合的淨收益率,這樣的投資組合要求的是在實際操作中頭進最高相對強度的股票,同時做空最低相對強度的股票,形成對股市的上下波動不敏感的多空對沖的投資組合。這種做法在學術研究上是比較科學的方法,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很少有人能這麼做,因爲做空股票需要先從券商那裏融券,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有些基金的規章裏是隻可以購買和持有股票,卻不允許做空股票的。
爲了測試股票相對強度的投資方法在實際操作中的真實表現,多西·賴特資金管理公司的約翰·劉易斯把蒙特卡羅計算機隨機模擬的統計方法應用到動量投資的研究中去,基本上克服了前面三種傳統方法的缺點,真實地模擬了股票相對強度的投資方法在實際操作中的過程和結果。比如一個基金經理可能只需要從100個相對強度很高的股票組裏挑選出25或50個股票來形成他的投資組合,計算機就地從符合條件的100個股票裏隨機地抽出25個股票來形成所有可能的多個投資組合,投資組合開始形成的時間也是從一年當中隨機選出來的第一天、第二天,如果其中某個股票不再符合最高相對強度的條件,這個股票就被另外一個符合條件的股票代替,這樣的過程每天重複着,直到驗算過程的結束,這個過程與一個基金經理在實際管理基金中的操作程序幾乎是完全一樣的。
在計算機隨機抽選出來的多個投資組合中,有的表現好些,有的表現差些,結果的好壞都是由運氣決定的,如果把所有投資組合在持續一段時間後的成績都與股市指數平均值做比較,就可以估算出這個投資方法的有效性是多少。如果持續的時間只是一個季度或者一年,就並不能得出太可靠的結論,但如果連續測試的時間長達十四年,得出的結論就能夠說明這個方法的穩健性。
如果所有的投資組合都超過了股市指數平均值的表現,就證明出色的成績不是來自於由少數股票形成的投資組合的運氣,而是由於動量投資方法的有效性,因爲我們可以從100個高相對強度的股票裏隨機地選出25個形成一個投資組合,不管選出來的是什麼,都能夠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百分之百地超過股市指數平均值的表現。
約翰·劉易斯的大量驗算的確得出了百分之百的成功結論,例如,他使用1995年至2009年的股票數據,從過去12個月股票相對強度最高的十分之一組裏隨機選出50個股票形成投資組合,如果任何一個股票的相對強度低於最高的四分之一組就被新的符合條件的股票替換,總共100次的測試結果顯示,百分之百的投資組合都超過了標準普爾500股市指數總收益率81%的表現,最差的投資組合的總收益率是94.2%,最好的投資組合的總收益率是446.4%,全部投資組合平均的總收益率是227.1%。仔細考察投資組合在每一年裏的表現,在有些年裏,例如1998年、1999年和2005年,高相對強度股票組合的成績非常出色,全部都超過了標準普爾500股市指數的收益率;在有幾年裏,例如2006年和2008年,高相對強度股票組合的成績比較差,所有的組合都沒有超過標準普爾500股市指數的收益率;在大多數的其他年頭裏,高相對強度股票組合有的超過了標準普爾500股市指數的收益率,有的沒有超過標準普爾500股市指數的收益率。但是把時間延長到十四年之後,百分之百的高相對強度股票組合都超過了標準普爾500股市指數的收益率,這說明動量投資方法是需要長期堅持不懈才能顯示出它的威力來,而追求短期回報率的人就可能很快放棄這種投資方法。另外的數據顯示,動量投資是一種適用於中期時段的方法,太短如1個月、太長如三五年的時段就得不到相對強度投資組合百分之百超過股市指數的穩健度。
約翰·劉易斯的研究結果是非常有創新性的,他把蒙特卡羅計算機隨機模擬的統計方法應用到動量投資的研究中去,不僅更加充分地證明了動量投資方法在實際交易過程中的有效性,還爲其他的研究者使用計算機隨機模擬的統計方法做出了很好的示範,最重要的是給動量投資方法的實踐者們提供了堅強有力的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