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頓的第三定律指出,對於每一個作用力,都存在一個同等的反方向的作用力。亞當•斯密在經濟學領域發展了一個類似的理論,亞當•斯密相信,當需求超過供給時,價格上升;當供給大於需求時,價格下跌。
證券交易所市場同樣也遵守傳統經濟學的供求定律。經濟學理論認爲當需求上升時,供給也會增加,或者說,上升的需求會推動生產商提供更多的產品和服務。同時,當價格下降時,更多的人會被較低的價格所吸引,從而推動需求上升。然而,拍賣市場的交易機制改變了市場運作的動力。在證券交易所市場,供給幾乎是無限的。的確,藉助投資銀行的幫助,上市公司可以增加股份的供給,但上市公司的目標是通過股息或股票價格的上升來增加股東的財富。爲了促進股票價格的上升(或在危機中穩定公司的股價),董事會不會隨便同意增發股票。因此,無論供給還是需求都按照一種機會成本的模型運作,財富尋求最佳的增長機會,或在最壞的情況下,尋求最好的地方以求保本。供給(表現爲賣方)來自那些相信在現有的股價水平上,現金或其他機會比他們目前持有的股票更有價值的股東(或賣空者)。需求(表現爲買方)來自於那些認爲股票是他們財富的最好投資機會的投資者。其他因素,比如交易成本、稅收和買賣價差也是投資時要考慮的因素,但在我們目前的討論中這些因素不太重要。
證券交易所市場是按照拍賣市場的機制來運行的,買方購入的股票的數量恆等於賣方售出的股票的數量。當價格上升時,價格的變化反映了需求大於供給的市場狀況,即買方控制了市場走勢。同樣,當價格下跌時,意味着供給超過了需求,即賣方控制了市場。隨着時間的推移,這些供給和需求的走勢就形成了價格圖形和吸收籌碼以及派發籌碼的趨勢。無論這些趨勢是上升、下降還是盤整,成交量都是支撐這些趨勢的力量。安娜在《如何做麪包》一書中說:“成交量如同水管中的水,水壓越大,水流越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