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公认,虚拟资本的概念最早是由马克思提出的,指的是那种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能给其持有者带来定期收益的资本。按马克思的思维逻辑,股票之所以成为虚拟资本,不在于股票本身,而在于股票的买卖。从股票不能作为职能资本与所有权资本的双重性存在,导出股票必须买卖才能体现它作为所有权资本的存在,再从买卖的价格确定,导出虚拟资本。股票作为虚拟资本体现在收益的资本化上,其资本化以现有的利息率和未来的收益为尺度。这就决定了股票价格波动既取决于股票的供求,又取决于货币的供求。
从虚拟资本运行特征的角度看,虚拟资本的积累要远远超过现实资本的积累。第一,像作为流通手段的一元纸币能够多次同媒介一元商品交换,可以实现多元的商品价格一样,一元虚拟资本也可以多次执行借贷资本的职能,从而成为多元的虚拟资本〔1621。第二,作为虚拟资本的证券价格的升降是同利息率的高低成反比的。而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又必然使得利息率下降。这一点也会使得虚拟资本在原有总量的基础上进一步膨胀起来。第三,作为可买卖的虚拟资本的价格决定带有极大的投机性。与这种投机性相联系,虚拟资本的价格可以有惊人的上升,从而容易形成证券市场泡沫。
虚拟资本的价值增值中的一部分—股息或利息是受实体经济过程制约的,而另一部分—价格差收入则取决于是否有足够的货币供给和信用支持。当虚拟资本过度膨胀形成泡沫扩大时,货币供给和信用支持就更加重要。货币供求机制和信用制度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虚拟资本向证券市场泡沫的传导过程。
货币需求理论认为,交易的货币需求取决于实际国民收入水平,投机的货币需求是由利率水平决定的。当现期利率低时,用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就大;反之则相反。若名义货币供给量增加,增加的货币供给量会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进入产品市场,将促使价格水平上升,利息率下降,总需求水平提高,总产量以及实际国民收入提高;另一部分进入证券市场,使对证券的需求上升。流向证券市场的货币增量足以支持一定规模的投资者购买证券,投资者不但可以在将来得到股息或利息收入,也可能获得证券价格继续上涨的差价收入;而对于卖者来说,他们已经实现了虚拟的价值增值。由于价格上升而增加的收入与生产无关,在证券价格上涨以后,就产生了价格增值的泡沫。如果实际资本的价值增值与虚拟资本的价值增值的增幅相同,则货币供给量增加不至于产生证券市场泡沫。但从各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史看,证券特别是股票价格上涨总是超过物价水平的上涨,因而货币供给量增加一般总会促使产生证券市场泡沫。特别地,如果名义货币供给量增加而名义国民收入不变,即实体经济中用于商品交易的货币量不变,则货币市场上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人们手中增多的货币量会流向证券市场,这时,对证券的需求量上升,证券的价格水平上升,证券的交易量也相应上升。此时,一方面,货币供给量增加引起利率下降、证券价格上升和需求量增大;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货币增量的支持,才可能在证券价格上升时仍有足够的货币量去购买。因此,在名义货币供给量增加,而实体经济中用于商品交易的货币量不变的前提下,货币供给量增加支持了虚拟资本的价值增值,使其可以远远超过实际资本的价值增值从而产生证券市场泡沫。
信用制度是有关信用机构、信用形式、信用活动、信用工具的总称。信用制度的发展为证券市场泡沫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第一,信用机构规模与结构的变化,促进了虚拟资本的迅速膨胀。第二,信用制度的发展是以信用工具的迅速发展为标志的。从商业信用到银行信用,从金融产品到金融工具创新不断出现,这些金融工具的虚拟性不断增强,规模巨大且流动性强,而且愈益突破国家限制,容易形成投机狂潮和过度证券饱沫。第三,多种融资方式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为投机活动提供了方便,促进了金融资本的膨胀和泡沫的形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银行或直接参与证券投资,或为证券机构提供融资便利,导致银行资金大量流入证券市场,成为某些机构投资者操纵市场,获取垄断利润的重要条件,同时加快了虚拟资本向证券市场泡沫的传导过程。
虚拟资本的运动虽然是与现实资本的运动相分离的,然而又是以后者为基础的,因此,虚拟资本的过度膨胀,必然导致证券市场泡沫的破裂。这种破裂虽然不会减少现实资本的价值,但却可能导致虚拟资本的实现危机和价格危机,如股票卖不出去和价格暴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