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公認,虛擬資本的概念最早是由馬克思提出的,指的是那種以有價證券形式存在的,能給其持有者帶來定期收益的資本。按馬克思的思維邏輯,股票之所以成爲虛擬資本,不在於股票本身,而在於股票的買賣。從股票不能作爲職能資本與所有權資本的雙重性存在,導出股票必須買賣才能體現它作爲所有權資本的存在,再從買賣的價格確定,導出虛擬資本。股票作爲虛擬資本體現在收益的資本化上,其資本化以現有的利息率和未來的收益爲尺度。這就決定了股票價格波動既取決於股票的供求,又取決於貨幣的供求。
從虛擬資本運行特徵的角度看,虛擬資本的積累要遠遠超過現實資本的積累。第一,像作爲流通手段的一元紙幣能夠多次同媒介一元商品交換,可以實現多元的商品價格一樣,一元虛擬資本也可以多次執行借貸資本的職能,從而成爲多元的虛擬資本〔1621。第二,作爲虛擬資本的證券價格的升降是同利息率的高低成反比的。而平均利潤率的下降,又必然使得利息率下降。這一點也會使得虛擬資本在原有總量的基礎上進一步膨脹起來。第三,作爲可買賣的虛擬資本的價格決定帶有極大的投機性。與這種投機性相聯繫,虛擬資本的價格可以有驚人的上升,從而容易形成證券市場泡沫。
虛擬資本的價值增值中的一部分—股息或利息是受實體經濟過程制約的,而另一部分—價格差收入則取決於是否有足夠的貨幣供給和信用支持。當虛擬資本過度膨脹形成泡沫擴大時,貨幣供給和信用支持就更加重要。貨幣供求機制和信用制度在較大程度上決定了虛擬資本向證券市場泡沫的傳導過程。
貨幣需求理論認爲,交易的貨幣需求取決於實際國民收入水平,投機的貨幣需求是由利率水平決定的。當現期利率低時,用於投機動機的貨幣需求就大;反之則相反。若名義貨幣供給量增加,增加的貨幣供給量會分爲兩部分,一部分進入產品市場,將促使價格水平上升,利息率下降,總需求水平提高,總產量以及實際國民收入提高;另一部分進入證券市場,使對證券的需求上升。流向證券市場的貨幣增量足以支持一定規模的投資者購買證券,投資者不但可以在將來得到股息或利息收入,也可能獲得證券價格繼續上漲的差價收入;而對於賣者來說,他們已經實現了虛擬的價值增值。由於價格上升而增加的收入與生產無關,在證券價格上漲以後,就產生了價格增值的泡沫。如果實際資本的價值增值與虛擬資本的價值增值的增幅相同,則貨幣供給量增加不至於產生證券市場泡沫。但從各國證券市場的發展歷史看,證券特別是股票價格上漲總是超過物價水平的上漲,因而貨幣供給量增加一般總會促使產生證券市場泡沫。特別地,如果名義貨幣供給量增加而名義國民收入不變,即實體經濟中用於商品交易的貨幣量不變,則貨幣市場上貨幣供給大於貨幣需求,人們手中增多的貨幣量會流向證券市場,這時,對證券的需求量上升,證券的價格水平上升,證券的交易量也相應上升。此時,一方面,貨幣供給量增加引起利率下降、證券價格上升和需求量增大;另一方面,正是由於貨幣增量的支持,纔可能在證券價格上升時仍有足夠的貨幣量去購買。因此,在名義貨幣供給量增加,而實體經濟中用於商品交易的貨幣量不變的前提下,貨幣供給量增加支持了虛擬資本的價值增值,使其可以遠遠超過實際資本的價值增值從而產生證券市場泡沫。
信用制度是有關信用機構、信用形式、信用活動、信用工具的總稱。信用制度的發展爲證券市場泡沫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現實基礎。第一,信用機構規模與結構的變化,促進了虛擬資本的迅速膨脹。第二,信用制度的發展是以信用工具的迅速發展爲標誌的。從商業信用到銀行信用,從金融產品到金融工具創新不斷出現,這些金融工具的虛擬性不斷增強,規模巨大且流動性強,而且愈益突破國家限制,容易形成投機狂潮和過度證券飽沫。第三,多種融資方式的相互滲透、相互作用,爲投機活動提供了方便,促進了金融資本的膨脹和泡沫的形成。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銀行或直接參與證券投資,或爲證券機構提供融資便利,導致銀行資金大量流入證券市場,成爲某些機構投資者操縱市場,獲取壟斷利潤的重要條件,同時加快了虛擬資本向證券市場泡沫的傳導過程。
虛擬資本的運動雖然是與現實資本的運動相分離的,然而又是以後者爲基礎的,因此,虛擬資本的過度膨脹,必然導致證券市場泡沫的破裂。這種破裂雖然不會減少現實資本的價值,但卻可能導致虛擬資本的實現危機和價格危機,如股票賣不出去和價格暴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