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中,有些股民喜歡“便宜貨”,什麼是便宜貨,在那些喜歡“便宜貨”的股民眼中,價格低的就是便宜貨。這聽起來多少有點可笑,但這種現象在股市中卻屢見不鮮。從尋找“價值窪地”的角度來考慮,買“便宜貨”當然沒有錯。比如在股市中,找到一些暫時被低估,但是存在着後續上漲空間的股票,是不少成功的股民戰無不勝的祕訣。但是,這種尋找價值窪地的真正含義卻被一些股民誤認爲是尋找那些表面上便宜的股票。
張阿姨的選股原則是:只買10元以下的股票。她認爲,10元以下的股票,屬於自己的承受範圍,而且,上漲的空間大,下跌的空間小,這樣,還能避免更大的損失。對於那種三四十元的股票,張阿姨從來都不碰,原因就是“太貴了”,一下子漲漲跌跌,自己猶如坐過山車,太煎熬。
張阿姨的道理貌以站得住腳,可事實真是這樣嗎?假設,現在有A、B兩隻股票,A股票目前的股價爲5元,屬於許多新股民喜愛的低價股; B股票的股價爲50元,基本可以算作高價股。我們假設,A、B兩隻股票都買人10萬元。那麼,A股票可以買人2萬股、B股票可以買人2000股,假設,兩隻股票同時,上漲或下跌。首先看上漲的情況,A股票的股價增長爲0.5元,B股票的股價增長爲5元。儘管看上去B股票比A股票“賺得多”,但是在實際投資額一定的情況下,兩隻股票的獲利都是一樣的,也就是10萬元10%=1萬元。不同的只是投資A股票每股獲利爲0.5元,但持股量大: B股票的每股獲利雖然高爲5元,但持股量小:無論是A股票,還是B股票,投入10萬元兩者的獲利總額都是一樣的。反之也是同樣的道理。假使兩隻股票同時下跌,A股票當日只跌了0.5元/股,B股票的跌幅則達到了5元/股,可是在投資額固定的情況下,不管你買的是A股票,還是B股票,你實際虧損的總額是一定的,都是1萬元。
從這方面來看,不管是便宜的還是貴的,並不會改變投資的本質。其實,真正的便宜指的是當某一隻股票的內在價值被低估的時候買入,這樣,獲利的可能將非常大。我們所熟悉的投資大師巴菲特就是專揀“便宜”股票買的典型。但和只注重“表面便宜”的投資者不同,巴菲特在選擇一隻股票 的時候,會對這隻股票進行研究、分析,找出這個股票被低估的價值。比如,這隻股票本身值20元,但現在它的價值被低估了,成了12元,那麼,這時候,巴菲特纔買入。正是這種購買“便宜”投資產品的做法,讓巴菲特獲利不菲。
只注重“表面便宜”帶給投資者的一個弊端就是,在股票真正便宜的時候,他們卻不敢買了。比如說,在2008年突如其來的熊市之中,真正出現了不少“便宜”的股票,好多股票的價格都跌到二三元錢,甚至還有1元股票。但那些偏好“低價股”的股民卻產生了畏懼,他們不知道在這種情況下,下跌還會不會持續下去,如果買了,會不會一無所有,於是,就在極度悲觀中,他們失去了大片“價值窪地”。
還有一個非常能說明這種問題的例子,那就是QDII產品。QDII 產品剛剛推出時對投資市場產生了巨大撼動。某基金公司的QDII基金首發當日,認購規模就達到了900多億元。事實上,不少積極認購的投資者當時對QDII基金並沒有足夠的認識,他們瘋狂認購的背後,是對其“便宜”面值的追逐。然而,隨着全球投資環境的迅速惡化,很多人真正覺悟到了,以“白菜理論”來投資是站不住腳的。
隨着QDII產品的鉅虧,不少QDII基金的淨值甚至跌到了3角、4角的水平,一時間QDII基金也成爲了人人避之不及的產品。可是讓投資者們沒有想到的是,2009年的經濟回暖,讓QDII基金“浴火重生”,QDII 基金的平均漲幅達到了55. 22%,不少銀行系QDII產品也拿出了相當不錯的成績單。
看到QDII的表現,很多投資者感嘆,沒有在便宜的時候,出手多買一些。如果投資者以這種心理出現在投資市場上,那麼,當真正的“便宜”出現時,敢於大膽介入的投資者就沒幾個了。
總之,“表面便宜”並不會給投資者帶來多少“便宜”,也不會爲你的投資帶來多少保險,對於理性的股民來說,只有尋找到那些真正被低估的便宜的股票,才能爲你帶來真正的“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