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支交易
由於我國的股票市場還很不規範,許多投機者也利用證券商把自己資金卡上的少量資金進行放大,買賣股票,這種種投機行爲使得鉅額透支成爲股市上危險的黑洞,加大了股市的風險。且容易造成一種惡性循環。對證券商來說,透支做股票交易的失敗只能使其自食惡果。無論是面對負債累累的透支大戶,還是證券商自營的失敗,他們都只能“牙齒打落往肚子裏吞。”因爲他們搞的是違法行爲,自然沒有膽量公開,也找不到人來賠償他們的損失,所以他們只好再次將目光投向股市,企圖以更大規模的交易來彌補上一次的損失。
透支方面比較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1996年在深圳某證券公司上海營業部發生的一場騷亂。事情的起因就是這天有新股上網發行,一些股民準備申購。但該證券公司前幾天剛向交易所透支了一筆錢,若今天再透支用來申購新股,很可能事情會敗露。因此,公司希望股民先不要申購新股,待當日二級市場的資金退出來以後再說。公司的這種做法讓股民們十分憤慨,紛紛要求提款到別處去申購,因此秩序大亂。這只是1996年衆多股市違規透支案件中的一件,它屬於證券商爲獲取超額利潤而利用自己的便利條件,違規挪用股民存款入市的欺詐行爲。隨着《證券法》的實施和監管力度的加強,證券市場透支交易作爲有了實質性的改觀。
“巧用”資產評估的陷阱
發行公司在發行股票時,要報送經資產評估機構簽署的資產評估報告和會計師事務所簽證的驗資報告。而經過批准上市的發行公司要在每個會計年度,向證券主管機構報送中期財務報告書。在這裏,有些上市公司爲了自身利益,想方設法的在財務報表上大做文章,一是遺漏重要情況,二是通過會計師事務所等資產評估機構在資產評估上弄虛作假。
在我國,由於評估的範圍涉及到資產出售、中外合資、股份制經營、企業兼併、資產租賃、企業清算、抵押擔保等10多種經濟行爲,資產評估的難度大,因此資產評估作爲一個新興的行業,在客觀上存在着許多漏洞。
而一些企業主觀上對資產評估的期望值又很微妙;有時希望“高成”,有時又希望“低就”。剛搞股份制改造時,希望把資產評低一些,這樣職工分紅就多些。而有時企業又希望把資產評高一些,尤其是在企業與別人合資時候。因爲這樣可以使企業在其實際投資額並沒有發生改變的情況下,僅通過較高的資產評估就達到在自己的注資的企業中資產份額加大的目的。總而言之,不管是爲了何種目的,一些上市公司利用資產評估的漏洞弄虛作假,從而使不知內情的股民在購買股票時大上其當。在這方面xx公司的做法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1992年7月7日,深圳證券交易所宣佈xx實業公司的股票自即日起暫停交易。其原因除了有股本投入不實,非法竊取控股地位外還有很重要的一條原因,那就是資產評估上有問題。1988年9月,已由xx公司非法竊取了控股權並由xx公司單方面增資後的xx公司擬從股份制企業轉爲中外股份有限公司,於10月4日請深圳經濟特區某會計師事務所進行第一次資產評估,評估後認定原420萬元的資產已增值爲2754萬元。
1989年4月,xx公司的股票準備上市,爲此進行第二次資產評估,經深圳市xx審計事務所所評估認定:xx公房地產升值金額高達4553萬元。
姑且不說這兩次評估的公正性如何,評估升值超過幾千萬,按規定只有當存量資產作爲股權出售才能變現,而xx公司卻在未出售任何資產的情況下,把資產升值部分變成現金匯出境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