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股市的市场化运行与计划性管理政策之间的不协调性日益突出。这集中表现在:在股市因供应不足而形成投机力量把股价推向高位后,管理层一般会出台某些“打压”措施,或迅速地决定增加股票供给,使股市气氛从狂热中急转直下,投资者信心骤减;而一旦出现股市低迷、股价持续下跌时,必然会影响到一级市场的新股发行,这时,管理层又会出台某些“利好”措施,往往通过领导人讲话,或者借助新闻媒体制造舆论,或者采取临时性的政策措施,有意识地“托市”,充当“救市主”的角色,刺激股票价格上涨。
这种干预机制导致中国股票市场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既有“政策博弈”又有“政策依赖”的现象。
每当股票市场出现过度投机时,市场就会产生政府将打压市场的政策预期,“政策博弈”行为就会形成。这就是,股票市场将时刻保持着对政策干预的高度敏感性、警惕性,股市过度投机时间越长,政策干预的预期越强烈,市场压力就越大,压力也会不断积聚,这时,一旦政策干预发生,极易促发股市的恐慌性抛盘,股价暴跌。而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市场还会存在着政策“余悸”,从而股价也将在很长时间内延续着下降趋势。
每当股票市场出现持续低迷时,市场又会形成政府将“托市”和“救市”的政策预期和政策期望,此时,“政策依赖”现象就会产生。以往的实践表明,股票市场低迷持续时间越长,政策期待和依赖就越强烈,市场甚至会通过各种渠道向政府施加压力,“呼吁”和“催促”政府采取政策措施,拯救市场,而此时的政府也往往成为市场“施压”的俘虏〔206]。一旦政府利好政策出台,市场就会作出强烈反应,出现一轮股价暴涨行情。如果暴涨行情过头,就会导致暴涨后的暴跌,最终造成股票价格异常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