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主动管理?
主动管理是指投资者、专业基金经理或专业团队跟踪投资组合的表现,并对其中的资产做出买入、持有和卖出决策。任何投资经理的目标都是超越指定基准,同时实现一个或多个其他目标,例如管理风险、限制税收后果或遵守投资的环境、社会和治理 (ESG) 标准。主动管理者与其他管理者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如何实现其中一些目标。
例如,主动型管理者可能会依赖投资分析、研究和预测(包括量化工具)以及自己的判断和经验来决定买卖哪些资产。他们的方法可能是严格的算法,完全是自由裁量的,也可能介于两者之间。
相比之下,被动管理(有时称为指数化)遵循简单的规则,试图通过复制来跟踪指数或其他基准。那些提倡被动管理的人认为,最好的结果是通过购买反映特定市场指数的资产来实现的。他们的观点是,被动管理消除了人为偏见的缺陷,从而带来了更好的业绩。然而,对主动和被动管理进行比较的研究只会让关于这两种方法各自优缺点的争论持续下去。
重点
- 主动管理涉及对投资组合中的持股做出买卖决策。
- 被动管理是一种旨在平衡指数回报的策略。
- 主动管理寻求超过整体市场表现的回报,以管理风险、增加收入或实现其他投资者目标,例如实施可持续的投资方法。
了解主动管理
相信主动管理的投资者并不支持更强形式的有效市场假说(EMH),该假说认为,从长远来看,不可能战胜市场,因为所有公开信息都已经反映在股价中。
支持这些有效市场假说的人坚持认为,那些整天买卖股票以利用频繁波动的选股者,从长远来看,可能比那些购买主要指数成分股的投资者表现更差,因为主要指数成分股用于跟踪更广泛市场的表现。但这种观点将投资目标缩小到了一个维度。主动管理者会认为,如果投资者关心的不仅仅是跟踪或略微超越市场指数,那么主动管理方法可能更适合这项任务。
主动型管理者通过衡量其投资组合的表现超过(或未达到)可比的非管理指数、行业或市场部门的程度来衡量自己的成功。
例如,富达蓝筹成长基金以罗素 1000 成长指数为基准。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的五年内,富达基金回报率为 17.35%,而罗素 1000 成长指数则上涨了 15.89%。因此,富达基金在这五年内的表现比基准高出 1.46%。主动型基金经理还将评估投资组合风险,以及他们在实现其他投资组合目标方面的成功。对于退休的投资者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区别,他们中的许多人可能不得不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管理风险。
主动管理策略
主动型基金经理认为,通过多种策略可以从股市中获利,这些策略旨在找出交易价格低于其价值的股票。他们的策略可能包括研究基本面、量化和技术指标的组合来确定股票选择。他们还可以采用与其基金目标相符的资产配置策略。
许多投资公司和基金发起人相信超越市场是可能的,并聘请专业投资经理来管理公司的共同基金。他们可能将此视为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和前所未有的市场创新的一种方式。
主动管理的缺点
主动管理型基金通常收费较高,税收效率也低于被动管理型基金。投资者支付的费用是专门从事主动投资的投资顾问的持续努力,以及比整个市场更高的回报潜力。
关于哪种策略能产生更好的结果:主动管理还是被动管理,目前尚无共识。
考虑主动管理的投资者应该仔细考虑扣除经理费用后的实际回报。
主动管理的优势
积极管理型基金的投资者会利用基金经理的专业知识、经验和判断力。管理汽车行业基金的积极型基金经理可能在该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并可能投资于一组被基金经理认为被低估的汽车相关股票。
主动型基金经理拥有更大的灵活性。在选择过程中,主动型基金比指数基金拥有更大的自由度,而指数基金必须尽可能地匹配指数中投资的选择和权重。
积极管理型基金在税务管理方面具有优势。买卖的灵活性使管理者能够用盈利来抵消亏损。
管理风险
主动型基金经理可以更灵活地管理风险。全球银行交易所交易基金 (ETF) 可能需要持有一定数量的英国银行。2016 年英国脱欧公投后,该基金的持仓量可能大幅下降。与此同时,由于风险水平上升,主动型全球银行基金可能已经减少了对英国银行的持仓。
积极的管理者还可以通过使用卖空和使用衍生品等各种对冲策略来降低风险。
主动管理绩效
积极管理型基金经理的表现引发了诸多争议。他们的成功或失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引用的相互矛盾的统计数据。
截至 2017 年的 10 年中,投资于大盘价值股的主动型基金经理最有可能跑赢指数,平均每年跑赢 1.13%。一项研究表明,84% 的此类主动型基金经理在扣除费用前跑赢了基准指数。
但在短期内(三年),主动型基金管理人的表现平均比该指数低 0.36%,而在五年内则落后 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