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主動管理?
主動管理是指投資者、專業基金經理或專業團隊跟蹤投資組合的表現,並對其中的資產做出買入、持有和賣出決策。任何投資經理的目標都是超越指定基準,同時實現一個或多個其他目標,例如管理風險、限制稅收後果或遵守投資的環境、社會和治理 (ESG) 標準。主動管理者與其他管理者的不同之處在於他們如何實現其中一些目標。
例如,主動型管理者可能會依賴投資分析、研究和預測(包括量化工具)以及自己的判斷和經驗來決定買賣哪些資產。他們的方法可能是嚴格的算法,完全是自由裁量的,也可能介於兩者之間。
相比之下,被動管理(有時稱爲指數化)遵循簡單的規則,試圖通過複製來跟蹤指數或其他基準。那些提倡被動管理的人認爲,最好的結果是通過購買反映特定市場指數的資產來實現的。他們的觀點是,被動管理消除了人爲偏見的缺陷,從而帶來了更好的業績。然而,對主動和被動管理進行比較的研究只會讓關於這兩種方法各自優缺點的爭論持續下去。
重點摘要
- 主動管理涉及對投資組合中的持股做出買賣決策。
- 被動管理是一種旨在平衡指數回報的策略。
- 主動管理尋求超過整體市場表現的回報,以管理風險、增加收入或實現其他投資者目標,例如實施可持續的投資方法。
瞭解主動管理
相信主動管理的投資者並不支持更強形式的有效市場假說(EMH),該假說認爲,從長遠來看,不可能戰勝市場,因爲所有公開信息都已經反映在股價中。
支持這些有效市場假說的人堅持認爲,那些整天買賣股票以利用頻繁波動的選股者,從長遠來看,可能比那些購買主要指數成分股的投資者表現更差,因爲主要指數成分股用於跟蹤更廣泛市場的表現。但這種觀點將投資目標縮小到了一個維度。主動管理者會認爲,如果投資者關心的不僅僅是跟蹤或略微超越市場指數,那麼主動管理方法可能更適合這項任務。
主動型管理者通過衡量其投資組合的表現超過(或未達到)可比的非管理指數、行業或市場部門的程度來衡量自己的成功。
例如,富達藍籌成長基金以羅素 1000 成長指數爲基準。截至 2020 年 6 月 30 日的五年內,富達基金回報率爲 17.35%,而羅素 1000 成長指數則上漲了 15.89%。因此,富達基金在這五年內的表現比基準高出 1.46%。主動型基金經理還將評估投資組合風險,以及他們在實現其他投資組合目標方面的成功。對於退休的投資者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區別,他們中的許多人可能不得不在較短的時間範圍內管理風險。
主動管理策略
主動型基金經理認爲,通過多種策略可以從股市中獲利,這些策略旨在找出交易價格低於其價值的股票。他們的策略可能包括研究基本面、量化和技術指標的組合來確定股票選擇。他們還可以採用與其基金目標相符的資產配置策略。
許多投資公司和基金髮起人相信超越市場是可能的,並聘請專業投資經理來管理公司的共同基金。他們可能將此視爲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條件和前所未有的市場創新的一種方式。
主動管理的缺點
主動管理型基金通常收費較高,稅收效率也低於被動管理型基金。投資者支付的費用是專門從事主動投資的投資顧問的持續努力,以及比整個市場更高的回報潛力。
關於哪種策略能產生更好的結果:主動管理還是被動管理,目前尚無共識。
考慮主動管理的投資者應該仔細考慮扣除經理費用後的實際回報。
主動管理的優勢
積極管理型基金的投資者會利用基金經理的專業知識、經驗和判斷力。管理汽車行業基金的積極型基金經理可能在該領域擁有豐富的經驗,並可能投資於一組被基金經理認爲被低估的汽車相關股票。
主動型基金經理擁有更大的靈活性。在選擇過程中,主動型基金比指數基金擁有更大的自由度,而指數基金必須儘可能地匹配指數中投資的選擇和權重。
積極管理型基金在稅務管理方面具有優勢。買賣的靈活性使管理者能夠用盈利來抵消虧損。
管理風險
主動型基金經理可以更靈活地管理風險。全球銀行交易所交易基金 (ETF) 可能需要持有一定數量的英國銀行。2016 年英國脫歐公投後,該基金的持倉量可能大幅下降。與此同時,由於風險水平上升,主動型全球銀行基金可能已經減少了對英國銀行的持倉。
積極的管理者還可以通過使用賣空和使用衍生品等各種對沖策略來降低風險。
主動管理績效
積極管理型基金經理的表現引發了諸多爭議。他們的成功或失敗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所引用的相互矛盾的統計數據。
截至 2017 年的 10 年中,投資於大盤價值股的主動型基金經理最有可能跑贏指數,平均每年跑贏 1.13%。一項研究表明,84% 的此類主動型基金經理在扣除費用前跑贏了基準指數。
但在短期內(三年),主動型基金管理人的表現平均比該指數低 0.36%,而在五年內則落後 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