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成交量的相對變化遠比實際變化量更爲重要,因爲在一個交易活躍的期間,幾乎每一隻股票的成交量都增加了。
——哈羅爾德·蓋特利、埃德溫·奎恩,1935
市值加權的數據不僅能更好地反映市場狀況,而且還能讓我們更好地跟蹤機構投資者的行蹤。大的機構投資者交易流通規模較小的股票時會遇到麻煩,因爲它們進出這些流通規模較小的股票時很容易影響到這些股票的價格。如果一個機構投資者想清倉或吸納籌碼,它也許應該先從流動性好、流通規模大的股票人手,以避免驚動市場。2010年5月6日,華爾街股市發生“瞬間崩盤”,道指短時間內幾乎下跌了1000點,創造了一日內下跌點數的歷史紀錄,整個市場陷入混亂。市值加權的成交量可以很好地用於分析這次“瞬間崩盤”前的市場狀況,因爲在發生“瞬間崩盤”之前,市值加權的成交量指標就給出了市場可能會有大事發生的強烈訊號。從傳統的數據來看,2010年4月16日是一個典型的下跌交易日。標普500指數下跌了19.5點(-1.6%),紐約證券交易所成交了17.5億股;納斯達克下跌了34.4點(-1.35%),當日成交了28.9億股。紐約證券交易所當日的成交量較其30日指數平均值高了36.5%,納斯達克當日的成交量較其30日指數平均值高了17%。總的來說,當天並沒有什麼值得特別評價的重大新聞。
然而,市值加權的成交量指標卻揭示了一個完全不同的市場狀況。4月16日,標普500指數的市值加權成交量創下了一個歷史新高。以市值加權的方法衡量,當日成交量較30日市值加權成交量的指數平均值增加了45%,這個紀錄到今天都沒有被突破。相比之下,在發生“瞬間崩盤”的那天,紐約證券交易所的總成交量(非市值加權的)是歷史第二高,較其30日指數平均值高出了47%。然而,按市值加權的成交量當天僅比平時高了43%。4月16日納斯達克的成交量按傳統方法計算比平時高17%,按市值加權計算比平時高53%;納斯達克100指數成交量按市值加權計算增幅更大,比30日指數成交量移動平均值增加了55%。4月16日的這些情況是一個警訊,顯示大的機構投資者在大量地拋出它們持倉中市值最大和最具有流動性的股票(見圖19.4. 圖19.5和圖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