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競爭均衡?
競爭均衡是指在價格自由決定的競爭市場中,利潤最大化的生產者和效用最大化的消費者達到均衡價格的條件。在這個均衡價格下,供給量等於需求量。換句話說,各方——買家和賣家——都對自己得到了公平的交易感到滿意。
要點
- 當利潤最大化的生產者和效用最大化的消費者確定一個適合各方的價格時,就會實現競爭均衡。
- 在這個均衡價格下,生產者的供給量等於消費者的需求量。
- 該理論有多種用途,包括作爲分析工具和經濟學效率的基準。
瞭解競爭均衡
正如供需定律中所討論的,消費者和生產者通常想要兩種不同的東西。前者希望支付儘可能少的費用,而後者則尋求以儘可能高的價格出售其商品。
這意味着,當價格上漲時,賣家的需求量往往會下降,而賣家願意供應的數量會增加;而當價格大幅下降時,需求量會增加,供應量會下降。
當這些數量不平衡時,市場上就會出現短缺或過剩。在這些條件下,企業家有動機(以盈利機會的形式)進行套利或重新分配實際資源,直到買賣雙方能夠就市場上的價格和數量的一種組合達成一致。此時,供給曲線與需求曲線相交,供給量等於需求量,市場處於均衡狀態。
在均衡價格下,相對於技術和可用資源的限制,買家和賣家都可以最大化其經濟收益。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得到他們想要的一切,但市場上的各方都會盡最大努力平衡自己的需求與不可避免的經濟商品稀缺。正因爲如此,競爭均衡被認爲是一種理想的經濟效率目標。
競爭均衡的好處
競爭均衡有多種用途,描述市場如何爲所有買家和賣家確定一個價格,解釋如何在沒有中央計劃者的情況下使生產和消費達到平衡,並作爲經濟分析效率的基準。
經濟學家長期以來觀察到,在許多市場中,買家和賣家往往會就某一特定商品達成一個市場價格,並且企業往往或多或少能夠成功地將其推向市場的商品數量和類型與實際商品相匹配。消費者想要的。即使沒有政府官員或其他機構或任何個人來計算官方市場價格和數量,所有這一切似乎也會發生。競爭均衡理論是他們設計的解釋,旨在解釋這種情況是如何發生的:當買家和賣家通過他們的買賣行爲共同計算適當的市場價格和數量時。
由於競爭均衡在所有市場參與者的利益之間建立了平衡,因此它可以用來分析供需變化的影響,並衡量改變市場條件的政府政策的可取性。此外,它經常被廣泛用於分析涉及財政或稅收政策的經濟活動,在金融領域用於分析股票市場和商品市場,以及研究利率、匯率和其他價格。
特別注意事項
該理論依賴於競爭市場的假設。每個交易者決定的數量與交易總量相比非常小,因此他們的個人交易 對價格沒有影響。所有買家和賣家都擁有相同的信息,包括與供給和需求相關的所有信息。購買和銷售商品,或者在市場或生產線之間轉移商品和資源,涉及零交易成本。由於這些假設不太現實,競爭均衡只是一種理想,是評估其他市場結構的標準,而不是現實世界市場總會實現競爭均衡的預測。
競爭均衡與一般均衡
競爭均衡通常用於描述一種商品的單一市場。將競爭均衡同時擴展到一個經濟體的所有市場被稱爲一般均衡。一般均衡也稱爲瓦爾拉斯均衡。
兩種均衡的區別在於側重點不同。一個市場或多個相互關聯的市場一起考慮。兩種類型的均衡都可以被描述爲競爭性的。在保持所有其他市場的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對一個市場的競爭均衡進行的分析也稱爲部分均衡,以區別於一般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