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纏論:筆和線段,以及中樞與走勢類型
纏論的核心思想是分類,所有技術手段、形態的定義、走勢必完美、指標等,都是爲了能夠把當下的走勢納入理論分類中。
所有的走勢形態,所有級別的走勢當下,根據理論輸出結果,再根據結果“抓藥熬湯”,決定操作,操作分爲四種類型:買入、賣出、持股、持幣。在這種思想框架中,任何能夠將走勢唯一分解的理論與纏論都是同源的。纏論原文中,前面部分用走勢類型和中樞來定義走勢,進而通過走勢必完美將當下走勢完全分類。也就是說,任何當下走勢都可以通過理論嚴格界定後續的若干走勢情況分類,這種完全分類不存在例外,進而將後續的所有可能走勢通過理論把握。
走勢類型和中樞部分唯一的缺點是最低級別走勢類型定義模糊,根據中樞和走勢類型的定義,不斷細化下來一定會存在循環定義的問題,所以要確定操作級別,從而將最低級別限定死。
在中樞部分,走勢類型分爲上漲、下跌、盤整三種,各自有各自的形態,嚴格地說是比較模糊的概念。這個模糊不在於走勢類型的判定,而在於走勢級別的判斷,所以需要多看、多做,從而形成直覺。說句不客氣的話,悟性低的、數學邏輯思維差的人學會中樞部分理論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筆和線段不同,通過頂底分型與特徵序列,就可以將任意定義的最低級別圖中的走勢類型根據走勢必完美精確劃分,然後再向上遞歸出走勢類型與中樞,從而實現完全精確化的分解。
很多人看原文覺得前後矛盾的關鍵就在於此。原文前面說三根重疊的K線基本都是次級別走勢類型,這就是站在走勢類型的視角下的解析,但同樣的形態在筆和線段中並不一定能夠成立。類似的矛盾之處還有很多,認真學過纏論原文的應該都有體會。其實並沒有什麼矛盾的地方,只是分解的標準不同而已。這就像同樣的一根棍子,用毫米尺測量和用英寸尺測量得出的數字不同,但棍子還是那根棍子。
走勢就是走勢,是客觀存在的,但使用什麼樣的標準來分解,這是主觀的。不理解這一層,就不可能理解纏論。
任何形式的分解在理論框架中都是有意義的,這就是多義性的特點。同樣的走勢組合,在不同的分解視角下的解讀是不同的,通過這些不同的解讀的綜合判斷,以及靈活運用不同解讀方式,使得走勢的分解更加清晰,這就是考驗功夫的地方。而這種功夫,僅通過理論學習是沒有任何作用的,只有分析的圖夠多、當下的感悟夠多、操作夠多,才能不斷總結出適合自己的分解標準。
這就是“知、解、行、證”的過程。
至於還陷在筆和線段或者中樞精確劃分等問題中的學習者,還需要做很多的工作,但初期不妨就按筆和線段的標準來劃分。按纏師的話,玩不了超邏輯,就老老實實待在現有邏輯的圈子裏。
此外,筆和線段的劃分並不是對所有級別都適用,主要是劃分起來比較繁雜。比如指數的1分鐘圖,走勢是比較規則的,用筆和線段劃分起來比較簡單;另外,大級別走勢比如月線以上,由於K線數量不多,並且相對比較清晰,用筆和線段來劃分比較好。但在5分鐘以上級別到日線級別的圖中,頂底分型並不是很明顯,需要處理的包含關係與特徵序列往往很複雜,而用走勢類型是一目瞭然的事情,這時就用走勢類型來分解。再強調一下,用什麼標準來分解,是根據自己習慣、定義,以及盤面走勢特徵來決定的,避繁就簡是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