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廣度信息在判斷市場的總體狀況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成交量一樣,我們可以用市場廣度統計數據來確認價格的變化。例如,如果你想對某場比賽下注,可以選擇比賽的兩隊之一:牛隊或熊隊。你希望能從兩隊之中選出較強的那個,從而贏得所下的賭注。有一系列因素可能會影響你對哪隊更強的判斷。這兩隊在最近相遇的比賽成績是不是一個有用的信息?在證券投資行業,這些數據被稱爲市場廣度。
市場廣度可以爲我們提供有多少隻股票上漲,有多少隻股票下跌等信息。通過這些數據,你可以衡量市場的買方和賣方各自得到的支持。對市場廣度的解讀類似於成交量分析,當上升的股票數量多於下降的股票數量時,意味着市場在走牛,而當下降的股票數量多於上升的股票數量時,意味着市場在走熊。
同樣,當價格下跌的股票的成交量大於價格上升的股票的成交量時,意味着市場走熊,反之亦反。牛市和熊市指標的比率越極端,市場廣度所發出的信息就越強烈。因此,上漲股票(或上漲股票成交量)的比例越大,市場向上得到的支持就越廣泛;下跌股票(或下跌股票成交量)的比例越大,市場下行得到的支持就越廣泛。
市場廣度可以用於衡量市場的情緒或心理特徵,有助於顯示投資者是充滿了信心還是爲恐懼所控制。當市場處於盤整的狀態時,市場廣度可能是決定下一個趨勢方向的關鍵。市場廣度在實際分析中主要被當作是一種顯示當下的價格趨勢可能存在壓力的警示訊號。一般來說,市場的廣度應該和市場指數具有相同的形狀和實質,映射了對應的指數的變化。當市場廣度反映了市場的指數變化時,我們稱市場廣度確認市場指數的變化。但是,如果市場指數越走越高,但下跌股票的數量卻越來越多,我們就可以認爲市場的廣度很“糟糕”,或市場廣度和市場趨勢相背離。
這種背離經常發生在大盤股的價格上,這些股票對市場指數的影響比較大。當權重大的大盤股和當下市場的價格趨勢同向變動時,有可能越來越多的股票卻在往相反的價格方向變動。機構投資者常常從小盤股開始拋售股票,因爲小盤股的流動性要差一些。
當機構投資者決定降低其持股規模的時候,它們常常先拋售的是流動性較差的規模較小的股票。這是因爲如果市場將來突然出現下跌,這些流動性較差的規模較小的股票是最難脫手的。因此,大的機構投資者在牛市中逐漸降低它們的倉位,以避免它們的賣出行爲將股價壓低。個人投資者對這些“大牌”大盤股往往過於放心,職業投資者可以通過影響數量有限的一些大盤股來操控市場的漲跌,而那些較少被人關注的小盤股往往在指數中所佔的權重很小,甚至就沒有被包括在指數中。這種情況也出現在市場創新高或新低的時候,市場中的很多股票往往在市場指數創新高前就創出了新高。在1997年,市場中的很多股票就創出了52周的新高,而市場指數在2年多後的2000年才創出相應的新高。一個更近一點的例子是2007年市場指數創出的新高與同期創出新高的股票數量不斷下降之間的背離,以及2009年市場指數上漲和創新高的股票數量不斷增加對此的確認(見圖18.1)。
當市場指數保持其當下的變化趨勢,而市場廣度數據卻與之相背離時,這被稱爲市場廣度背離,意味着當下市場指數的變化未得到市場中股票的廣泛支持(見圖18.2)。在市場廣度領域最權威的專家湯姆·邁克科裏蘭指出:
檢測市場廣度數據最關鍵的價值在於這些數據能告訴你市場流動性的狀況。只要我們能夠把存在的流動性導人合適的股票中,道指、標普500指數和納斯達克指數完全有可能在一個缺乏流動性的市場環境中繼續保持上漲。這正是我們在1999一2000年間所見到的情況,當時的高科技泡沫實際上僅僅體現在有限數量的一些股票上,但A-D線在1998年就已經見頂,大多數股票並沒有加入上漲股票的行列,因爲市場上已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撐股票普遍的上漲。這是市場缺乏流動性的訊號,同時市場流動性的缺乏最終傷及高科技泡沫中最好的公司的股票。要讓大多數股票都上漲,就必須有足夠的資金分佈到不同股票上,因此,當我們看到大部分股票都在上漲時,這是市場流動性充裕的表現。
這些統計數據不僅本身能提供有用的信息,而且還可以相互結合起來形成廣度指標。我們可將這些統計數據先是獨立用於市場分析中,然後再相互結合起來,形成市場廣度統計數據以及簡單的公式和比率。經濟學家裏奧納多·艾爾斯被認爲是第一個應用廣度統計數據的人,他早在1926年就在統計上漲的股票數量和下跌的股票數量之間的差異,這個指標今天被稱爲漲跌線(A-D線),該指標1931年首次出現在《巴郎週報》上。隨後哈羅爾德·蓋特里在他的課程《股票市場的盈利》中進一步發展了該指標。在1929年的股市大崩潰前,紐約證券交易所的A-D線在1928年5月見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