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一個人去文物市場,有商人向他推銷一個金黃色的錢幣,商人說這是金幣,要賣100元。這個人一眼就看出來這是黃銅,最多隻值1元。於是這個人對商人說: 1元的東西,100元我肯定不會買,但是我願意以5元買下來。商人看他是識貨的,不敢再捉弄人,最後以5元成交。
這個人的朋友知道了,對他說:“你真傻,明知道是1塊錢的東西,你花5塊錢買下來,這不是傻瓜嗎?”這個人說:“是的,我很傻,但是,我知道有人比我更傻, 我花5塊錢買來的東西很快就有更傻的人以10塊錢買走。”
幾天後,就有一個人聽了別人的小道消息,認爲此人手裏持有的是黃金,以50元的價格買走了。這個傻瓜認爲這塊市場價值爲100 元的黃金自己花50元就買了,還算便宜呢!
初次買這塊錢幣的人的理論是:自己買貴了無所謂,只要找到- -個比自己更傻的人,那麼自己就不會喫虧。這便是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的“笨蛋理論”,也有人將其稱爲“博傻理論”。
什麼是“博傻理論”呢?凱恩斯曾舉過這樣一個例子:
從100張照片中選出你認爲最漂亮的臉,選中的有獎,但確定哪一張是最漂亮的臉需要大家投票來決定。
試想,如果是你,你會怎樣選呢?此時,因爲有大家的參與,所以正確的策略並不是選你認爲最漂亮的那張臉,而是猜大多數人會選擇誰,哪怕那個人醜得不堪入目。這時候,你的行爲是建立在對大衆心理猜測的基礎上而並非是你的真實想法。
凱恩斯說,一些專業的投資就可以比作這種比賽。這些比賽由讀者從100張照片中選出6張最漂亮的面孔,誰的答案最接近全體讀者作爲一個整體得出的平均答案,誰就能獲獎。因此,爲了獲勝,每個參加者所挑選的就不一定是他自己認爲的最漂亮的面孔,而是他認爲最能吸引其他參加者注意力的面孔,而同時,其他的參與者也以同樣的方式思考這個問題。這時候,我們要選的就不是根據個人最佳判斷確定的真正最漂亮的臉,甚至也不是一般人的判斷,而是,運用我們的智慧預測一般人的意見,認爲一般人的意見是什麼...這與誰是最漂亮的人無關,你關心的是怎樣預測其他人認爲誰最漂亮,又或是其他人認爲其他人認爲誰最漂亮....
現實生活中,人們都會跟隨別人的選擇,猜測別人的選擇,進而根據這些信息來做出自己的判斷,而不是根據自已的理性推斷。這就是博傻理論產生的根源。敢於博傻的人,都是在利用人們內心中存在的“從衆心理”,找到更大的笨蛋,從而成爲最終的勝利者。
炒股也一樣,這個策略同樣影響着人們。我們常常看到,有些投資產品的價格明明已經高於它本身的價值了,但還是有人願意買。人們之所以完全不管這個東西的真實價值,而願意花高價購買,是因爲他們預期將會有一個更大的笨蛋會花更高的價格,從他們那兒把它買走。比如說,你不知道某個股票的真實價值,或者你知道這隻股票的真正價值不值20元,但你還是願意花20元去買一股。爲什麼呢?因:爲你預期當你拋出這支股票的時候,就會有人花更高的價格來買它。
所以,我們也可以這樣說,投資成功的關鍵就是你能否準確地判斷出究竟有沒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出現。只要你能斷定出自已不是最大的笨蛋,那麼,你要考慮的就僅僅是賺多賺少的問題了。但如果在這次投資中,你所預期的那個笨蛋沒有出現,那麼,很顯然,你就是最大的笨蛋。
博傻策略是高價之上還有高價,低價之下還有低價,其遊戲規則就像接力棒, .只要不是接最後一棒就會有利可圖,做多者有利潤可賺,做空者減少損失,只有接到最後一棒的人才是最倒黴的那一個。
“博傻理論”所揭示的是投資行爲背後的動機,其動機就是判斷“有沒有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那麼自己就一定是贏家。可以這樣說,任何一個投資者信奉的無非是“最大的笨蛋”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