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宗明義,成交量包容了股市的一切信息。
成交量是股市的元氣,股價則不過是它的表面現象而已.成交量所提供的信息遠遠優於價格所提供的信息。
美國投資專家馬克·萊博威特說:“單看價格的變化,而不同時結合成交量的情況,我是沒有辦法判斷市場的真正運動方向的,成交量最能說實話,它表達的是價格變化背後的信心與力量。”成交量反映了資金流動的軌跡,反映了市場供求情況,同時折射出主力的操盤思路、戰術策略。成交量的變化,暗藏着一切能推動價格形成波動的根本原因。
要真正理解成交量與價格的關係,利用成交量在股市獲利,需要從本質上理解成交量。
我們強烈建議,在沒有弄懂成交量之前,不要輕易入市操作。
兩重特性,透視成交量
世問萬物從來都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體,有陰就有陽,有男人就有女人,有上就有下,有勝就有敗,有買就有賣。成交量是指一個單位時問內某項交易成交的數量.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它就具有雙重屬性,即成交量的二重性。成交量的二重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平衡買入與賣出
成交量是一種供需表現,有買必有賣,有賣必有買。成交量是買賣雙方平衡的結果,每一筆成交一方面滿足了買方的需求,另一方面滿足了賣方的供給。買賣雙方交易的數目一致,價格一樣。
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一旦碰到綠色的大成交量,就會有分析師說什麼“衝高回落”或“資金出逃”;一旦碰到紅色的大成交量,就會有分析師說什麼''資金進場”。其實這些都是有失偏頗的看法。
成交量的紅色和綠色的借鑑意義不大,成交量的大小纔有借鑑意義。如果當天收市價比當天開盤價高,就顯示爲紅色;反之,如果當天收市價比當天開盤價低,則顯示爲綠色。成交量的大小僅僅表示買賣雙方對價格的認同程度。買賣雙方對價格的認同程度分歧較大,成交量會較大;買賣雙方對價格認同程度分歧較小,成交量就小。
比如,在下跌過程中成交放大,既說明有很多賣盤,也說明有很多買盤,只是賣盤的力量更大。不過,這一現象並不意味着後市將延續長時間的跌勢。如圖2-2所示,2007年的“5·30”,上證指數出現連續重挫,雖然有洶湧的賣盤,但也有買盤進行了較爲積極的承接,結果跌勢僅持續4個交易日便開始回升。相比之下,在2007年10月16日創出歷史高點6124點後的次日,大盤開始下跌,成交量卻呈現逐日縮減的態勢。儘管下跌沒有放量,但仍形成了頂部。因爲下跌過程中缺乏買盤承接,表明資金對後市悲觀,不願進場接最後一棒。
同樣,對某隻股票而言,放量上漲,或許是機構在套現,中小投資者在積極買入;放量下跌,也可能是散戶在爭相出逃,機構在悄然吸納。所以,僅僅根據成交量的紅色和綠色,難以作出機構是在建倉還是在出貨的判斷,即不能以紅綠作爲判斷主力出逃和買入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