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林奇
彼得·林奇在1977~1990年,管理富達麥哲倫基金。當林奇接手富達麥哲倫基金時,這檔基金只有區區2000萬美元,在他的任期內,竟然成長至140億
美元。在林奇管理這檔基金的最後五年,麥哲倫成爲世界上最大的共同基金,現在的表現仍然超過99%的股票基金。當林奇接手麥哲倫基金時,如果你投資了10000美元,10年後,你將會擁有190000美元。
退休以後,林奇撰寫了兩本書《戰勝華爾街》(BeatingTheSreet)和《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OneUponWallStreer),這兩本著作解釋了他的投資方法。《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這本書是針對投資散戶的,我將書中的內容濃縮在這一節中。林奇和我的祖父一樣,將贏家股稱爲“10倍股”,即投資下去可以賺10倍的股票。
利用你已經知道的信息
利用你已經知道的信息是林奇投資建議的基石。現在,這句話你應該耳熟能詳了吧!費雪建議我們在自己的能力圈內投資,巴菲特很贊同這一觀點,並且補充到,必須徹底地瞭解我們的投資,現在,林奇也對這一看法表示贊同。我想,現在,我們有足夠的理由來特別注意這個觀點了。
作爲一家公司的職員或者競爭對手,你有絕佳的機會,好好研究優秀的投資目標。專業的基金經理人乘坐飛機,飛行好幾萬英里,去和你每天接觸的人交談。你的經理、你的供應商、你的顧客、你的同事以及你本人所擁有的信息,對於其他投資者來說,非常有價值。這裏有一個令人震驚的發現:這些信息對你來說也非常有價值!
而且,作爲一位消費者,你時時刻刻都在進行着研究。你瞭解自己都購買了哪些商品,很可能也知道鄰居們都購買了什麼產品。發現什麼流行趨勢了嗎?很有可能,而且有許多早在華爾街之前就發現了。
一些事情總是讓林奇感到震驚:在航空航天領域工作的人,竟然投資汽車領域;在汽車行業工作的人,總是投資計算機領域;在計算機行業工作的人,投資娛樂行業,而在娛樂行業工作的人,卻沒有錢投資,好吧,高層的0.25%有一些錢投資。這裏想說的是,那種“別人家的草地總是更綠一點”的想法很滑稽,你應該投資已經投入很多時間的領域。
林奇回想起,他有幾筆好投資都是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的。在去加利福尼亞的路上,他喫了墨西哥卷(burrito),發現可以投資塔可鍾連鎖快餐店(TacoBell);與假日酒店(HolidayInn)的人員聊天,發現可以投資假8酒店的同業競爭對手——拉昆達酒店(LaQuinta);他的孩子吵着非要買蘋果計算機,而且富達麥哲倫的系統經理爲辦公室購買了許多蘋果計算機,他發現可以投資蘋果公司。他的太太喜歡穿哈內斯(Hanes)的蕾格絲(L'eggs)緊身衣褲。蕾格絲放在大部分雜貨店的收銀臺旁邊的櫃子上,很方便購買,它們不容易撕破也不會起球,而且穿起來很合身。還需要再做什麼研究,來說明這是一種優秀的產品嗎?在林奇看來,再多的研究就不必了。於是,他購買了哈內斯公司的股票,被莎拉本(SaraLee)收購之前,這隻股票漲了6倍。
環顧你工作的地方,看看自己買了什麼,並且注意觀察周圍人的購買習慣,可能會發現投資線索。
瞭解你投資的公司
與格雷厄姆、費雪以及巴菲特一樣,林奇認爲,應該徹底地考察打算購買股票的公司。他建議首先看公司規模,大公司的股價波動小,小公司的股價波動大。因此,瞭解考慮購買公司的規模是非常重要的。
將公司分門別類
一旦瞭解一家公司的規模,林奇建議把它們分成六類:緩慢增長股、穩健股、週期股、快速增長股、起死回生股以及資產股。緩慢增長股通常是那些規模大的老牌公司,它們曾經也是規模小的新公司。電力公司是很典型的緩慢增長股,你期望它們增長率勉強超過通過膨脹率,但是通常發放很高的股利。穩健股也是那些規模大的老牌公司,但是它們仍然增長強勁,可口可樂是穩健股的一個很好例子。週期股的業績隨着經濟週期的波動而起伏,航空公司以及鋼鐵公司都是週期股。快速增長股是那些規模小的年輕公司,每年增長率至少超過20%,這是尋找10倍股到200倍股的好去處。林奇發現塔可鍾、沃爾瑪以及蓋普都是快速增長股。近來我們看到的谷歌以及黑莓製造商的動態研究公司
(ResearchInMotion)也是快速增長股。起死回生股是那些曾經遭受重創的好公司。克萊斯勒是林奇起死回生股的例子,這也是他在20世紀80年代末爲麥哲倫購買的最好股票之一,以每股1.5美元的價格購買克菜斯勒的投資者,買到的是32倍股。資產股是那些擁有華爾街忽略的寶貴資產的公司。加利福尼亞州的圓石灘(PebbleBeach)以及佛羅里達州的美國人壽(Alico)都擁有極其寶貴的房地產,但是卻沒有人注意到,20年前的電信業也是資產股。
沒有必要死記硬背這6種股票類型,也不要從一開始就決定購買一家穩健公司股票,因爲它屬於穩健股。相反,應該運用一些選擇標準發現有吸引力的公司,然後利用這些分類,瞭解你購買的是哪種類型股票。林奇分類的目的,僅僅是讓你知道,你所購買的公司屬於哪種類型,不要期望緩慢增長股能夠快速增長。如果你購買了一隻價格下跌的股票,那是因爲它符合巴菲特提出的所有高品質公司標準,知道如果它的價格下跌,是因爲它是週期股,而現在經濟正在衰退,或者因爲它是被人忽略的資產股,或者因爲它是起死回生股。從你對所投資公司的廣泛研究中,你會了解這隻股票屬於什麼類型,這也是格雷厄姆、費雪、巴菲特以及林奇教給我們的睿智方法。
完美公司的組成成分
在林奇看來,完美公司理解起來很簡單,這句話,你現在也應該耳熟能詳了吧。他寫道:“越簡單,我就越喜歡。當有人說‘任何白癡都能夠經營這個爛地方’時在我看來,這是讚美和奉承,因爲遲早可能會有個白癡要來經營這個爛地方。”
如果一家公司的名字很無聊或者很醜陋,或者它經營的業務讓人們想回避,這樣更好。最近,嬉皮士類型的公司正在流行,它們取名TerraGyroNavigation以及Internerica等,大部分投資者對於那些無聊名字的無聊公司敬而遠之。但是林奇是個例外,在他看來,這些公司就是財富。他舉了一個例子,七橡樹國際公司(SevenOaksInternational)經營着無聊的業務:處理雜貨店的優惠券,林奇卻覺得再好不過了。把谷歌的搜索放到一邊吧,下次,你購買葡萄堅果時,我們給你10美分折扣,這麼好的事請,聽起來令人熱血沸騰。這家公司的股票從每股4美元狂漲到33美元,這纔是真正令人熱血沸騰的事情。
有些公司經營的業務聽起來很噁心,比如污水和有毒廢棄物處理。林奇記得廢棄物處理公司(WasteManagementInc.)的一位主管,他穿着上面寫有“固體廢棄物”的保羅襯衫,很噁心,不是嗎?這家公司股票後來成了一百倍股。
完美公司應該是被投資機構以及分析師都忽略的公司,公司的業務不是那麼吸引人,機構投資者也不屑於持有其股份。林奇特別喜歡一家公司告訴他,上一位分析師來訪已經是3年前的事了,應該尋找那些別人看都不想看的公司。名字聽起來無聊的公司並不總是無聊的,被忽略的不吸引人的公司也並不總是不吸引人的。還記得克萊斯勒嗎?當它的股票價格跌至1.5美元時,沒有人想:要買入,他們都在等待它的價格回升到兩位數的可觀水平時再出手買入。這些聰明人也並不總是那麼聰明。
快速成長的公司,最好是在成長緩慢的行業,最好是落在不成長行業,這樣一來,就沒有競爭了。不妨想想,總是成千上萬的熱門商學院畢業生想要征服硅谷,但是有多少人想要征服殯儀館業?不會很多。殯儀館不是成長行業,另外,它們很無聊,而且令人覺得壓抑。
搶佔某一利基市場(niche)的公司,享有獨特的優勢。沃倫·巴菲特購買《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Post),部分是因爲它獨佔市場。大部分報紙所有者認爲他們能夠贏利,是因爲他們報紙質量優秀,但是巴菲特指出,如果鎮上只有一家報紙,即使質量很差,也仍然能夠欣欣向榮。林奇寫道:“順着同樣的思路想一想,我購買了儘可能多的聯合出版公司(AffiliatedPublications)股票,聯合出版公司擁有地方性報紙《波土頓環球報》(BostonGlobe)。既然《波士頓環球報》能夠在波士頓獲得90%以上的平面印刷廣告,《波士頓環球報》怎麼會賠錢呢?”專利、商標以及強大的品牌忠誠都構成了某一利基市場。你需要有足夠好的運氣,才能夠創辦一家軟飲料公司,試圖讓更多的人在說可口可樂之前,開口閉口都是你的品牌,即使百事可樂也做不到這一點。擁有某種獨特的東西是利基市場的另外一種類型,林奇完美地總結了這種優勢,“我曾經站在猶他州賓厄姆礦坑(BinghamPit)的銅礦場旁邊,向下俯瞰那個令人歎爲觀止的大洞穴,腦中立刻想到,無論在日本還是在韓國,沒有人能夠發明另外一個賓厄姆礦坑。”
買進一家擁有利基市場,而且產品也是人們需要不斷購買的公司股票,可以說是雙喜臨門,穩定的業務是強大的東西。在廚房泡完最後一杯咖啡,你會怎麼辦?當然是再去買啊。抽完最後一支香菸,你會怎麼辦?當然要再去買啊。汽車油箱裏的油用完了,你會怎麼辦?當然是再去買啊。最後一滴香水用完之後,你會怎麼辦呢?當然是再去買啊。這個詞語“再去買”促使公司利潤扶搖直上,就是靠它,可口可樂、麥當勞、吉列、星巴克等公司的經營業績才能夠一路飆升。微軟就是一家既有利基市場,又有顧客必須重複購買產品的公司。大部分個人計算機上都裝有它所擁有的Windows操作系統,而且微軟定期發佈升級版本,每個人都需要一買再頭。還記得,消費者半夜起來排隊,就是爲了得到Windows95嗎?這些長長的隊伍,在微軟的眼裏,就好像在滑雪場看到的雪花那樣漂亮。當他們擁有Windows系統之後,猜猜每個人還需要什麼?各種各樣的應用軟件,而微軟恰恰也銷售很多的應用軟件。
爲防天有不測風雲,你應該投資那些現金很多而債務很少的公司,這應該可以看做是林奇的邊際安全。如果一家公司擁有累積的現金,你可以從股票價格中扣除每股現金,看看你購買的股票有多便宜。1988年,林奇就是這樣購買福特公司股票的,當時,它的股票價格是每股38美元,但是這家公司每股獎勵現金高達16.3美元。“16.3美元的現金獎勵,改變了一切事情,”林奇說,“這意味着,我購買這家汽車公司的股票價格不是每股38美元,這是當時股票市場上的價格,而是每股僅僅付了21.70美元(38美元減去16.3美元的現金)。”債務則具有相反的效果,如果一家公司欠了一堆的債務,當你購買這家公司股票時,你就分擔了相應的債務。當危機來臨的時候,這樣的情況遲早難免會發生,沒有債務的公司就不會破產。將這兩個因素放在一起,現金多,負債少,對公司的意義和對你的意義相同。你願意擁有一張金額很大的銀行存款單呢,還是一筆金額很大的信用卡賬單?嗯,根本就不用想,當然是銀行存款單了。對於公司來說,也是一樣的,那些現金多而負債少的公司比較安全。
林奇建議,要關注與公司價值相關的股票價格,到現在爲止,你已經聽過很多類似的話,那我也就不舊話重提了。但是,我要說一點,本章中的每一位大師級投資者提供了相同的建議:不要花太多的錢購買一隻股票。查看一下市盈率以及其他一些價值衡量標準,我想,現在我們正在觸及很重要的事情。林奇的經驗法則是,一家公司的市盈率應該和它的收益成長率相同。他寫道:“如果可口可樂公司的市盈率是15,那麼你得期望這家公司每年成長率大約15%。但是如果市盈率比成長率低,你就找到了一隻廉價股。”
一家完美公司的最後兩個成分和它們如何處理股票相關。你希望看到兩件事:第一,你希望公司內部人員購買股票;第二,你希望公司購回自家股票。
當一家公司的員工以及經理購買了自己的股票,他們就和其他人一樣,變成了股東。如果經理人是股東,他們更有可能做出對股東有利的事情,如果他們僅僅是領取一份死工資,那麼更有可能利用公司收益來提高自己的工資。林奇寫道:“當內部員工瘋狂地購買自家股票,你可以確信的是,最低估計,這家公司不會在接下來的6個月破產。”他也謹慎地指出,內部員工購買自家股票是好事,但是,內部員工出售自家股票未必就是壞事。不要忘了,公司內部員工也是人,他們需要購買新車,需要送小孩去上大學,需要去度假,對於他們來說,賣掉股票是最快的籌錢方式。賣出股票的原因各種各樣,不見得都和賣方對於這隻股票的前景看法相關。“但是,”林奇寫道,“內部員工購買自家股票只有一個原因:他們認爲股票價格被低估了,而且總有一天會上漲。”
從更宏觀一點的角度看,你希望公司購回自家股票。如果一家公司認爲自己前景十分光明,把錢投資在自己身上就有意義。當一家公司購回自家股票後,流通在大衆手中的股票就會變少,假設公司的一切運營都還正常,那麼,這些流通在外的股票比公司購回前更加寶貴。每股收益增加,股票對投資者更加有吸引力,如果你仍然持有流通在外的一些股票,這些股票比公司購回前更加搶手。林奇解釋說:“假如一家公司購買一半的股票,而它的總收益維持不變,那麼每股收益將會加倍。很少有公司能夠通過縮減成本或者銷售更多的產品,達到這樣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