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股市交易統計上看,絕大部分參與者是虧損的,也就是說市場中參與者的總體基本上是虧損的。這一現象主要從兩方面來解釋:一方面是股票市場機制;另一方面是市場中有摩擦。
儘管參與者進入市場進行交易是自由的,但是金融市場並非“絕對自由”。金融的本質是服務。由於金融機構必須收取服務費,所以在市場中必然有摩擦,也就是有交易成本。參與者如果交易越頻繁,交易量越大,那麼交易成本就越高。因此,從長期的角度講,最終導致廣大參與者虧損的根本原因是由於金融市場中有摩擦,而並非“零和遊戲”本身。
不論是爲贏家還是爲輸家服務的機構或個人都必須由輸家來養活,由於這一消耗,使得輸贏因此而永遠無法平衡—市場總體的資產是被消耗的,這就是市場摩擦。這就註定了大多數人必須賠錢。但這個問題似乎被某些人“善意地”忽略了,轉而指責股市中的虧損現象是由於有人在操縱市場,這似乎有轉移市場人士注意力的嫌疑。
不過,我們還是應當對此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因爲這只是導致市場總體虧損的根本原因之一。甚至可以說,沒有市場摩擦就沒有虧損。這同時也是一種警示:參與者應當把握大勢機會,儘量減少入市次數—儘量減小你的交易量。交易量過大表明你的資金在市場中的成本過高或摩擦過大。如果說交易量的放大代表着市場的向好,倒不如說成交量的放大代表着金融機構的收人在實質性地增加。因此,設法掩蓋市場摩擦本性的金融機構見到成交量放大時,總是歡呼雀躍。
值得一提的是,《道氏理論—股票市場分析的基石》(修訂版)在2007年面市之後,不但沒有受到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的股市下跌的影響,反而還上了暢銷書排行榜,並獲得2008年度暢銷書獎。當然,銷售的成功更多的是源於道氏理論本身的魅力以及價值的體現。因此,筆者喜歡這樣的成交量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