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週六的第三篇文章中我們介紹了“奶牛股”的四個組合投資方式,今天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運用“奶牛股”獲利時的三個注意的點。
在操作奶牛股的時候,這些容易忽略的問題還是要引起充分的注意的。
第結合技術走勢。
這一點重要的是要防止買入的股價漲幅過大、主力的獲利豐厚、存在有大跌風險的“奶牛股”。投資者在買進“奶牛股”的時候,不僅要看“奶水”足不足,重要的還有“牛價”高不高。
第選擇長線投資。
操作週期長短這一方面,要對“少繳稅,多獲利”這一方面考慮。原則上的話是要以長線的投資爲主,這也是操作“奶牛股”的時候和其他股票不同的一大特點。在長線投資基礎之上,對於有些具有短線投資能力的投資者來說,也可以適當的穿插着短線操作。但還是要注意短線參與現金分紅對於最終結果的影響。
因爲有出臺過一項規定,是股息紅利稅差別化徵收新政。指的是將原來的不論持股時間長短統一的進行固定化的徵稅,改成了按照一定的持股時間長短來進行差別化的徵稅(比如持股超過一年稅負是百分之五,一個月到一年稅負是百分之十,一個月以內的稅負是百分之二十)。
當然顯而易見的,這項規定顯然是對持股時間長的投資者更爲有利。所以,只有在充分地顧及到短線的操作因爲“多繳稅”對於實際收益而帶來的影響,才能夠最大程度的防止出現“少獲利,多繳稅”的尷尬。
第考慮除權因素。
就算已經充分地考慮了股息紅利稅差別化的徵收對於短線操作帶來的影響,還是要考慮除權因素,否則就有可能會“入不敷出”,以致得不償失。因爲現行的除權制度的設計是按照稅前紅利除權,除了到手的紅利要進行除權處理以外,還要繳納的稅收也同樣進行除權的處理。
所以說,在參與到“奶牛股”的操作之前,還是要充分地考慮股價的除權因素,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放棄參與現金的分紅。就算是對於一些寄希望在股價上漲、填權獲利的投資者來說,也一樣是沒有必要去參與奶牛股的現金分紅的,完全可以選擇在除權前先賣出,除權後再買入。
這樣,在綜合考慮現金分紅和股價除權因素基礎上,不參與“奶牛股”現金分紅的收益反而會超過參與分紅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