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賺錢方法:機構投資者的誤區,拆股不盡是好事
機構投資者的誤區
機構投資者在投資策略上也有誤區。比如,一些大機構投資者通常認爲,他們只能投資於大盤股,這樣進出方便些。這種想法實際上就把很多成長型的公司排除在考慮範圍之外了。這樣一來,可供選擇的不外乎那些老牌的成熟型企業,這祥做自然也就影響了他們自己的投資成績。所以,作爲個人投資者,千萬不要有這種想法。
在歐奈爾的投資策略中,他寧願持有200家成長型的中小企業股票,也不願持有50-100家老牌、成熟的大盤股,儘管這些大盤股通常被分析師們津津樂道地推薦着。
總之,通過對40年來漲幅居前的個股的研究,歐奈爾發現,其中95%的公司在他們的業績和股價出現突飛猛進之前,其流通股一般不多於2500萬股。從1970年-1982年,市場明星股票的平均流通股是1180萬股。
拆股不盡是好事
有些上市公司在聽了華爾街一些投資銀行家的建議後,會不擇時機地對公司股票進行拆股。在歐奈爾看來,公司與其把股票一拆三,或一拆五,還不如一拆二,或二拆三(當公司股票一拆二的時候,即原來的一股變成了兩股,但股價隨之打了對摺)。過多、過頻繁的拆股,使公司的股本逐漸擴大,逐漸向“大盤股”的行列靠攏。
如果一家公司的股票在一兩年的時間裏持續上漲,同時公司就在這輪牛市的尾聲或者熊市伊始進行大規模的拆股活動,那麼這簡直愚不可及。但事實上,很多公司正是如此。他們的想法是,股價降低能夠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這種情況當然也是存在的,但更多的時候是事與願違,尤其當該公司在最近的一兩年內曾有過另一次拆股。睿智的職業投資者和精明的業餘投資者正是利用利好出貨,把利潤穩穩當當地放進自己的口袋。
很多時候,一家公司股價往往在其第二次或第三次拆股前後達到歷史高度。根據觀察,歷史上表現出色的股稟只有18%進行過拆股。
假如一家公司進行一拆三,投資者在拆股前拋出10萬股,肯定要比拆股後拋出30萬股來得容易一些。一些精明的股市好手,通常會選擇一個已經翻了三倍、五倍,甚至十倍,而且基金持有較多的股票賣空。爲什麼呢?因爲一個股票價格翻了數番後,公司通常會進行拆股,把股價降下來,而這時,基金經理發現自己持有的股票一下子多了很多,就會考慮賣出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