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與20日均量線的交又組合
“10日與20日均量線的交叉組合”主要是指10日均量線由下向上穿過了20日均量線形成的“金叉”或10日均量線由上向下跌破了20日均量線形成的“死叉”這兩種組合形態的應用法則與“5日均量線與10日均量線交叉組合”的應用法則完全一樣,即處在低位和上升途中的10日均量線無論是“金叉”還是“死叉”20日均量線,均顯示買入信號,應積極做多;處在高位和下降途中的I、10日均量線,無論是“金叉”還是“死叉”20日均量線,均顯示賣出信號,應果斷做空。
10日均量線與20日均量線交叉的組合特徵是:
(1)處在低位的“金叉”或“死叉”形態出現前.股價應有一段較深的下跌行情。
(2)處在高位的“金叉”或“死叉”形態出現前,股價應有一段較大的上漲行情。
(3)處在下降行情中的“金叉”或‘死叉”形態出現前,股價應出現見頂回落的走勢。
處在低位和上升行情中的“10日均量線交叉20日均量線組合”形態的做多原理是:
在一段上升行情中,10日均量線和20日均量線是波動上升的,一般會出現三個波峯,且三個波峯的峯頂一個比一個高,顯示行情上升的力度。因20日均量線的取值比I0日均量線的取值要大一倍,走勢比較平緩,但也能清楚地看出有三個上升的波峯。10日均量線第1次由下向上穿過20日均量線形成“金叉”時,表明成交量已放大到足以展開一輪上升行情的能量,此時介入,正好買到了上升行情剛剛啓動的低位,有較大的獲利空間。
當10日均量線第1次由上向下跌破20日均量線形成“死叉”和接着出現的10日均量線第2次由下向上穿過20日均量線形成“金叉”時,表明成交量已萎縮了一段時間,股價也即將結束第一上升浪的調整浪,隨之會出現第二上升浪,在5日均量線第一次“死叉”20日均量線和5日均量線第二次“金叉”20日均量線時做多,就能獲得其後的第二上升浪和第三上升浪的收益。
當10日均量線第二次由上向下跌破20日均量線形成第二次“死叉”和5日均量線第三次由下向上穿過20日均量線形成“金叉”時,表明股價和成交量均已完成了第二上升浪的調整和第二波的萎縮走勢,後市隨之會出現第花三升浪,在5日均量線第二次死叉20日均量線和5日均量線第三次金叉20日均量線時做多,就能獲得其後第三上升浪的收益。所以說,在一段上升行情中,10日均量線無論是金叉還是死叉20日均量線,均是可信的做多信號,可放心介入。
處在高位和下降行情中的“10日均量線交叉20日均量線組合”形態的做空原理是:
股價上升到天頂高位後,轉勢下行,形成下降行情,在下降行情中,成交量顯示的是“萎縮——小幅放量——再萎縮”走勢,10日均量線會出現兩次“死叉”和一次“金叉”20日均量線的走勢。10日均量線第一次“死叉”20日均量線時,就是股價由多頭轉爲空頭的開始位置,後市將以下調爲主,下跌的空間相當大。在10日均量線第一次“死叉”20日均量線時做空,既可保住多頭頭寸的盈利收益,又可接着賺一筆做空的差價。10日均量線第二次“死叉”20日均量線時,是B浪反彈結束的信號,股價還會繼續下跌,也應賣出股票。
操作要點:
操作“10日均量線交叉20日均量線”組合形態應注意的事項:
(1)上升途中的“10日均量線交叉20日均量線”組合形態出現後,如遇調整走勢,要耐心持股,不能隨便割肉出逃,否則會造成重大損失。這是因爲,在上升途中,10日均量線“金叉”或“死叉”20日均量線時,是不與股價的漲跌同步的,有時“金叉”或“死叉”出現時,股價正好處在波峯的頂部,其後會進行調整,如果按處在上升途中波峯頂部的“金叉”或“死叉”做多後,就會正好碰上調整走勢,調整的幅度有時能達到15%左右,心態欠佳的投資者,往往見了調整就亂了方寸,非理智地拋出剛買進的股票,結果是賣出後不久,股價就大漲特漲起來,裏打外敲的損失讓人流淚。
(2)操作下降行情“反彈B浪”中出現的10日均量線“金叉”或“死叉”20日均量線組合形態時,要快進出,見好就收。對於波浪理淪稍有研究的投資者都知道,股價在下跌過程中,常常是以“下跌(A浪)—反彈(B浪)—再下跌(C浪)”的三浪式進行的,因反彈B浪的升幅有限,加之在反彈B浪中形成的“10日均量線金叉或死叉20日均量線”組合,多處在反彈B浪的中間位置。也就是說,“10日均量線金叉或死叉20日均量線”組合形成時,反彈行情已有一半的升幅,後市只剩下一半的上升空間.如果只顧貪多,就會失去最佳出貨時機,股價很容易跌破B浪反彈的起始點,進人C浪的大跌行情,到時想跑來也來不及了。
(3)急跌後出現的“10日均量線金叉或死叉20口均量線”組合形態要慎重操作。“急跌”是指連續出現了3個跌停板以上的下跌走勢。如在第3個或第4個跌停處出現了“10日均量線金叉或死叉20日均量線”組合時,就要慎重操作。因爲股價跌了3—4個跌停板後,調整基本到位,下跌的空間相當有限,此時若按下降途中的“10日均量線金叉或死叉20日均量線”組合形態做空,就會賣到地板價上,造成不應有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