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存貨週轉率對股價並不產生直接的影響,它是通過該指標對企業業績和短期財務風險的影響來體現的,因此該指標並不能作爲判斷股價漲跌的直接指標。在評估企業的成長性或預估股價的未來走向時,該指標可以作爲輔助性指標來判斷企業盈利的真實情況和持續能力。因此,在對企業的基本面分析中,該指標應該結合企業的盈利能力、成長性等指標使用。不過有時存貨週轉率出現異常時,也會影響上市公司的股價表現。比如,企業的存貨週轉率急劇下降,投資者會認爲企業產品出現嚴重滯銷,經營狀況處於惡化狀態,這樣就會打擊投資者信心,股價在持股者的拋壓下下跌。
2.要結合其他流動性指標分析。要將存貨週轉率(或存貨週轉天數)放到總資產流動性、流動資產流動性裏對比分析,注意應付款項、存貨和應收賬款之間的關係。一般說來,銷售增加會拉動應收賬款、存貨、應付賬款增加,不會引起週轉率的明顯變化。但是,當企業接受一個大的訂單時,先要增加採購,然後依次推動存貨和應收賬款增加,最後才引起收入上升。因此,在該訂單實現銷售以前,先表現爲存貨等週轉天數增加。這種週轉天數增加,沒有什麼不好。與此相反,預見到銷售會萎縮時,先行減少採購,依次引起存貨週轉天數等下降。這種週轉天數下降就不是什麼好事,並非資產管理得到改善。因此,任何財務分析都以認識經營活動的本來面目爲目的,不可根據數據的高低作簡單結論。
3.應關注構成存貨的產成品、自制半成品、原材料等在產品和低值易耗品之間的比例關係。各類存貨的明細資料以及存貨重大變動的解釋,在報表附註中應有披露。正常情況下,它們之間存在某種比例關係。如果產成品大量增加,其他項目減少,很可能是銷售不暢,放慢了生產節奏。此時,總的存貨金額可能並沒有顯著變動,甚至尚未引起存貨週轉率的顯著變化。因此,在分析時既要重點關注變化大的項目,也不能完全忽視變化不大的項目,其內部可能隱藏着重要問題。
4.並不是存貨週轉率越高就一定越好。一是企業的存貨量必須保證企業的正常生產與銷售的基本庫存。如果企業片面地追求高週轉率,過度減少庫存,那麼一旦市場發生變化,比如原材料漲價、市場供應短缺,或者產品出現供不應求等,都可能影響企業未來的正常經營,因此一家成熟的公司會保持一種相對穩定的存貨週轉率。二是要看存貨週轉率的分子(主營收入)和分母(平均存貨餘額)的相對變化情況。比如,如果分子和分母都出現同時下降的情況,雖然存貨週轉率並沒有變化,或者有所上升,但並不說明這家企業的運營效率提高。
5.在分析存貨週轉率時。要了解影響該項指標變化的主要因素。一般而言,影響資產週轉率的因素包括:企業所處行業及其經營背景、經營週期的長短,企業的資產構成及其質量,資產的管理力度.以及企業採用的財務政策等。
6.重趨勢分析和異常變化,不要被表面絕對數據矇蔽。每一次或每一期間的存貨週轉率數據中的存貨數據,只是對當期期末時間點的存貨週轉情況的反映,容易受偶然因素的干擾甚至是人爲的修飾。因此,要弄清企業資產週轉率的真實狀況,首先應對其進行趨勢分析,即對同一企業的各個時期的資產週轉率的變化加以對比分析,以掌握其變化規律和發展趨勢。一般企業的存貨週轉率會保持在某種合理的範圍內波動,如果出現異常變化或者某種趨勢變化,說明該指標發出了提醒信號,可能是企業經營過程中出現了問題,也可能是企業的經營策略發生了轉變。比如,如果該項指標的趨勢開始向上,可能顯示企業採取了較積極的財務政策,正在進行某種擴張行動,也可能是產品出現暢銷;如果存貨週轉率趨勢開始下降,可能是企業經營策略開始趨於保守,也可能是市場銷售等環境發生問題。
存貨週轉率反映的是企業的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商品以及其他用於生產流通過程中的庫存資源。正常情況下,企業按照原有計劃生產和銷售,如果該比率大幅度上升,說明企業的存貨有可能出現大批量銷售或折價處理,這就要查看具體的原因。如果是正常的存貨銷售或積壓處理,則可以繼續持股;如果是出現虧損變賣,那就要關注企業的下一步經營思路。另一種情況是該項指標異常下降,這裏也有兩種情況,一是負面的情況,即商品滯銷積壓,企業按原計劃生產的商品突然沒有銷路,從而造成存貨週轉率大幅下降;正面的情況則是戰略性購入某項材料或其他緊缺物資。總之,在存貨週轉率出現異常時,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採取拋售股票或繼續持有的投資決策。
7.要注重與競爭對手的橫向對比分析。由於各產業的性質不同,跨行業比較存貨週轉率,很難對企業的存貨管理水平及綜合管理能力作出評價。只有與性質相同或非常接近的同行進行比較纔有效。
上表是2008年到2010年的3年時間裏各行業的存貨週轉率(次)情況,其中最低的是房地產,只有0.34;最高的是交通運輸,爲22.59。如果將這兩個板塊中某家公司的存貨週轉率與另一家公司比較,就無法得出有參考價值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