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在學習道氏理論的時候,應當從哪裏入手呢?
我們在閱讀開拓者們的作品時發現,他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筆墨來討論操縱市場的問題,原因是在道氏理論出現之前,“人爲操縱市場假說”是分析股市的主流理論。也就是說,市場操縱理論是道氏理論之前對股市運動的普遍性解釋。因此,古典道氏理論的先驅者們用了大量的精力和篇幅來應對操縱市場的問題。
因此,學習道氏理論時,“人爲操縱市場”是一個無法迴避的話題。這裏我們通過剖析上面這場投機戰爭來認識人爲操縱市場。
投機成功獲取的是權力
在1901年5月7日收盤的時候,赫利曼和希爾兩人共持有北太平洋公司80萬股中的75.4萬股,只有4.6萬股還在市場上其他人手裏。而這一天,北太平洋公司的股票卻成交了53.9萬股的天量。在這巨大的交易量中,絕大多數來自一些做空的投機者。由於市場機制允許投資人放空股票,加上北太平洋鐵道股票的突然上漲,所以導致整個市場上出現巨量且非理性的拋售行爲。儘管他們一直期盼北太平洋公司的股價下跌,但是這隻股票從謝弗開始購進起就一路上揚,並引起了爆炸性的風暴。
大持股者由於擁有了絕對的控制權,所以已經屬於嚴重操縱股票的行爲,因此在如此集中持股的狀況下,已經不存在市場行爲了。由於股票的流通數量是有限的,而資金是“無限”的。所以這使得誰佔領了有限的資源,誰就擁有與無限資金較量的權力。因此,股票過於集中很容易造成多逼空的格局,這也是金融史上那麼多以多逼空方式來操縱市場的原因。
這個事件給我們的啓示:赫利曼與希爾之間的戰爭儘管表現爲北太平洋公司股價的大起大落,但本質上他們爭奪的是北太平洋公司的控制權。這是早期人爲操縱市場的主要形式,由於在國外投資者通過在二級市場上買進或賣出股票可以進行股份公司的收購或轉讓,所以關注到這種操縱行爲,就是要達到操縱公司經營運作的目的。這和當下我們通常所說的通過人爲操縱股價,最終以獲取資本利得爲目的是不同的概念。
一位華爾街的歷史學家約翰·穆迪((John Moody)曾經作出了這樣的估算:投資者如果花1600美元在1896年購買100股聯合太平洋公司的股票,到1906年這些股票將值21900美元。因此,公司最大的持股人赫利曼順理成章地就成爲了華爾街的鉅富。或許我們可以輕易地得出結論—這是操縱市場的成功,然而,赫利曼的最終成功取決於他對優質公司的理解。其實,赫利曼還改造過其他好幾條鐵路,他一直遵循着最基本的原則:唯一可以讓你的公司增值的辦法就是讓它在最好的狀態下運行。在經營管理上他也有獨到之處,減少浪費,消除貪污,在效益好的機車和線路上大量投資。
就在同時,更有趣的事情發生了,放空的投資人由於身處在極端危險的情境中,開始不計成本地拋售他們手中所握有的其他股票,用以籌得現款來支付應標借的股票。許多大型的經紀公司都因爲這件放空事件所引起的連鎖反應而陷入另一陣忙亂中。
因此,當華爾街的巨人開戰的時候,華爾街上所有其他人都要格外小心,免得被無辜傷及。在權力鬥爭中試圖判斷誰勝誰敗幾乎就是賭博,這無疑是對喜歡跟莊交易和打聽基金操作的參與者的最好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