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包括了各種傳媒中與證券市場有關的直接信息及間接信息和股評人士對股價的預測及評價。股評言論會影響投資者羣體的投資心理和決策,進而影響股市供求關係,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股價的走勢。傳媒經常作爲信息披露和政策導向的載體出現,具有傳播迅速、覆蓋面廣和權威性的特點,因此它對投資者的影響力之大可想而知了。
例如,1996年,中國股市持續上漲,到12月,滬深股市平均市盈率分別達到44倍和55倍;爲了防範金融風險,政府採取了“打壓”市場的政策,通過《人民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指出股市“暴漲”,市盈率過高,存在過度投機,是“不正常的”、“非理性的”,結果帶來了滬深股市的暴跌,從!2月12日至12月17日僅5天時間,上證指數就下跌了9.4%。
而在1999年的“5·19”股市大漲行情中,雖然,6月份滬深股市平均市盈率已分別達到45.4倍和48.1倍,但政府爲配合擴大內需、刺激經濟增長的客觀經濟政策目標,卻在6月15日通過《人民日報》發表的特約評論員文章指出,股市上漲屬於“正常的恢復性上升”,是“理性投資”,不是“過度投機”,結果掀起了又一輪股市“井噴”行情,僅6月28日一天上證指數就上漲了6.2%。同是暴漲,同是過高的市盈率,但由於政府的市場評價完全相反,投資者的反應亦完全相反。
從另一個角度看,中國股市是否過度投機似乎沒有客觀的標準,而完全取決於政府的政策意願,股市的運行方向並不取決於市場本身,而完全取決於政府的政策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