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德意志銀行證券分析師安德魯 ‧ 勞倫斯首度提出“摩天大樓理論”的概念,因爲他發現經濟衰退或股市蕭條往往都發生在新高樓落成的前後。寬鬆的政府政策及對經濟樂觀的態度,經常會鼓勵大型工程的興建。然而,當過度投機心理而起的泡沫即將危及經濟時,政策也會轉爲緊縮以應對危機,使得摩天大樓的完工成爲政策與經濟轉變的先聲。這一驚人發現被稱爲“百年病態關聯”:大廈建成,經濟衰退。故此,“摩天大樓指數”也被稱爲“勞倫斯魔咒”。
1907年的美國信貸危機在金融海嘯中被反覆提及,人們記得當時金融危機席捲全美,數百家中小銀行倒閉;人們也記得危難時刻的“救世主”摩根,他注資託市的“英雄行爲”化解了危機,也成就了自己“史上最偉大銀行家”的聲譽。然而,鮮有人還記得在危機背景下誕生的兩座摩天大廈——1908年至1909年落成的紐約新加大廈和都會人壽大廈。
1930年代初,華爾街40號大廈、克萊斯勒大廈、帝國大廈相繼落成,沒有人會忘記同期一瀉千里的股市,《光榮與夢想》中描述的美國1930年代的情景成爲許多人心頭揮之不去的噩夢。
1973年,紐約世界貿易中心和芝加哥西爾斯大廈再奪全球最高榮譽,而歷史教科書把這段時期的筆墨交給了石油危機。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面對包庇以色列,又不肯對生產石油的發展中國家的提價要求作出讓步的西方國家,阿拉伯國家決定利用石油武器教訓他們。石油提價和禁運立即使西方國家經濟出現一片混亂,最終引發了1973~1975年的戰後資本主義世界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
1997年吉隆坡雙子塔取代了西爾斯大廈的最高紀錄,而亞洲金融危機也於此時肆虐世界。有人感慨,1999年誕生的“摩天大樓指數”如果能提早兩年推出,很可能馬來西亞人會重新考慮是否修建雙子塔。不過顯然臺灣人沒有把這一指數當回事, 2001年建成的臺北101大樓見證了高科技泡沫破滅,全球股市狂瀉。
在上海環球金融中心興建之初,曾有人提起“摩天大廈指數”預言,投資方日本建築公司總裁森稔在全球地產界是出了名的喜歡摩天大樓的人,自然不會爲了一條草根經濟規律,就將剛邁出國門的腿收回去。當時勉強提出的反駁理由是:上海環球金融中心是海外投資,這與其他本地私人財團或國有企業斥資興建的世界級高樓情況不同。2008年8月,環球金融中心落成,9月,全球金融海嘯如約而至。
2010年1月,耗資41億美元的全球第一高樓迪拜塔落成。迪拜塔使得迪拜以全球地標性建築所在地的身份贏得世界關注,但迪拜的房產價格繼去年重挫50%後再跌去30%。2007年7月,迪拜塔被正式確認爲全球最高建築物當天,次貸危機和信貸風潮即以風捲殘雲之勢橫掃歐美。
原因分析:
首先,人性使然。
人性有盲目自信的一面,具體體現在對客觀事物認識不足以及偏執於對事物的主觀看法上。勞倫斯把他發現的經濟危機與摩天大樓的聯繫稱爲"百年病態關聯",但這樣的現象,在人類社會中的存在又何止百年。
以史爲鑑,我們不難發現: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現象早有體現。商朝興盛時,紂王興建造鹿臺,引得民怨四起最終於鹿臺自焚;清代鼎盛時,乾隆帝大舉修建園林,導致國力衰落最終喪權辱國。
其次,利益推動。
在商業行爲中,逐利是商業活動的前提條件。在經濟繁榮的過程中,利率相對於人們對於未來收益的預期來說,一直都是低的。如此一來,就會產生一系列利益傳導途徑,也就是利益鏈條。經濟的繁榮和相對較低的利率,對土地價值和資本成本有着直接的影響。在由土地價格、企業需求和資金支撐這三個因素所構成的利益鏈的作用下,可以刷新世界紀錄的摩天大樓計劃,就應運而生了。
就像日有晝夜、季有冬夏一樣,經濟也有自己的景氣週期。任何商品的價格,都會受到供需關係的影響。否極泰來,盛極而衰,低廉的利率、膨脹的需求、上漲的資本價格,以及大多數人盲目樂觀的心態,所集合產生的黃金狀態構成了摩天大樓的需求,但這種狀態是不可持續的。所以,往往摩天大樓纔剛剛一竣工,經濟便開始步入衰退期;在摩天大樓真投入使用的時候,經濟很可能已經陷入困境。正是這種情況導致了經濟危機總是與摩天大樓的興建如影隨形,也常使全球第一建築成爲逝去繁榮的紀念碑。
現實上,"摩天大樓指數"並不合適作爲最終決策計劃的依據,它的意義,更多在於爲投資者提供了一種非常規的思想方法,爲世人敲響了警鐘,使人們可以更理性地進行投資。
據悉,在建中的北京市最高地標建築“中國尊”,於4月28日凌晨建築高度突破500米,建成後的“中國尊”將成爲北京市第一高樓、首都新地標。而與此同時,房貸政策史上最嚴、金融監管風暴下大盤下跌,“勞倫斯魔咒”是否將在中國再次應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