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成語叫物有所值,是指你買進一件物品的價值與你所花費的金錢是相稱的甚至超過了所花費的金錢,俗稱很划算。要成爲股市投資中的智者及盈者,僅僅做到物有所值是遠遠不夠的,而應盡力做到物超所值,即在股票估值嚴重偏離價值中樞時下手買進,才能撿到物超所值的便宜貨。
如何做到物超所值呢?正如股神巴菲特所言:“別人貪婪的時候我恐懼,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因爲只有當市場最恐懼的時候,投資者纔會慌不擇路,丟盔棄甲,散落遍地黃金。
那麼怎樣才能撿到便宜貨呢?道理很簡單,就是採取相反理論。根據A股歷次行情經驗,頂部都是快樂的,底部都是痛苦的。頂部區域市場情緒往往極端樂觀,底部區域市場情緒往往極端悲觀。在市場人聲鼎沸、黑馬奔騰時許多投資者都敢於赤膊上陣,一擲幹金;而市場萎靡不振、哀鴻遍野之時,許多投資者往往都慌不擇路、望而卻步。
因此,市場無處不表現出相反的行爲、相反的情緒、相反的操作。市場七虧二平一贏的事實告訴我們,羊羣效應、抱團取暖、趨同一致在股票市場很難賺到錢,因爲股票市場是一個多數人爲少數人買單的市場,相反理論可以幫助我們從“多數人”變成“少數人”,從虧損走向盈利。所以某種意義來講,大贏家其實就是拾荒者,撿便宜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