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學術研究認爲市場的有效性沒有問題,但是在第4章中我們已經看到了很多由此引發的嚴重問題。科學發現往往不能客觀地判斷這些研究者無所不包的、革命性的結論。但有什麼證據能讓這些研究者去證明市場可以迅速且準確地對新信息做出反應呢?沒有。他們將市場對簡單信息的反應作爲市場對事件反應並正確定價的正面證據。正如我們通篇所見,研究者從沒有試着通過檢驗投資者的能力去解釋非常複雜的金融經濟數據。
這一點不僅僅體現在有效市場似說的研究中,大多數的數理經濟學研究都存在此類情況。研究者在統計分析中十分嚴謹,但這僅僅是徒有其表,在對更廣泛一問題的研究上卻十分寬鬆。這點從他們對一市場是有效的”的解釋證明過程中可見。這些被稱爲“有效性斷層”的發現,引導研究者跨越式的向更寬泛的結論飛躍。如果市場能夠理解併購或二次發行等相關的簡單信息,那麼這個理論就是可行的,這等同於能夠獲取並正確解釋有關公司、行業、經濟、貨幣及財政狀況,甚至市場本身的複雜數據。
我們可能會對學者們在如此脆弱的證據基礎上,構建如此無所不包的理論感到驚奇。其實,從簡單的發現到複雜的結論:市場可以正確並及時地對所有信息進行反應,無淪信息有多複雜,無論是否在泡沫或恐慌之中,這個過程都是一次巨大的飛躍。這就像是在說,在我女兒六歲的時候,如果可以毫不費勁地數到100,那麼她就可以理解相對論,儘管我肯定如果我追問的話.她會像回答別的問題那樣,可以輕而易舉地說出答案。但我總覺得事情絕非如此簡單。
不幸的是,在付諸檢驗的時候,有效市場假說卻懇於潰敗邊緣。沒有哪種學術界歸功於理性投資者的風險度量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風險回報範式要麼存在,要麼有效市場假說就會落人與托勒密天動學說一樣的境地:種風靡很長一段時間,但最終卻以失敗、被摒棄而告終。
我們也較深人地檢驗了有效市場假說的三項基本假設。這三項假設既因其相對弱勢及所謂證據中的錯誤而被質疑,也受到了其對手強有力的證據的挑戰。
最終,如先前所示,有效市場似說的似設——投資者能夠解釋大雖的數據,足存在重大問題的。認知心理學和其他心理學認爲,這項假設是不正確的。以國際象棋爲例,儘管有成千上萬的人在玩這種遊戲,但也只有其中小部分人可以成爲大師,只有一位能成爲世界冠軍。如果人們都不能解釋複雜的棋盤世界,那麼怎麼能相信他們能夠理解並解釋更爲複雜且情緒化的市場呢?
從根本上講,第5章和第6章似乎都在對有效市場假說、資本資產定價模型、MPT的鼓吹者宣告:“抱歉,事實證明太陽並沒有繞着地球轉。試着去接受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