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認爲,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它具有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和價值。
商品首先是以物的形式,以一個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物的形式出現在市場上的。物的有用性或它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就是物的使用價值。人類正是通過使用或消費自己的勞動產品即使用價值,才能維持自己的生存,維持社會的存在和發展。維持個人生存物的自然屬性的使用價值,就是一般物的使用價值,而用來滿足別人或社會需要的物的社會屬性的使用價值,就是商品的使用價值。
商品生產者生產商品不是爲了滿足自己的需要,而是爲了交換、爲了出賣。因此,商品具有交換價值。交換價值表現爲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係或比例。但是,只有當他的商品是別人或社會需要的,具有滿足社會需要的使用價值,才能賣出去,才能實現價值,並換得自己所需要的使用價值。因此,商品的使用價值對於該商品的生產者來說,只是他用來交換的物質手段,只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
如果把商品的使用價值撇開,商品就剩下一個共同點,即它們都是勞動產品。勞動產品作爲使用價值,是人們通過一定的具體形式勞動改變一定的自然物質形態而形成的。如果把使用價值抽掉,也就同時把勞動產品中形成使用價值的一定物質成分和勞動形式抽掉了。那就是說,勞動產品的一切可感覺的自然屬性都抽掉了,它成了一個“幽靈般”的客觀實體,一個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單純凝結物。這種凝結在商品體內的抽象的一般人類勞動,就是商品的價值。各種商品正是在作爲抽象人類勞動的凝結體這個共同基礎上,才能按照一定的量的關係或比例而相互交換,才能形成交換價值。因此,、在商品的交換關係或交換價值中表現出來的共向東西,就是商品的價值。價值是交換價值的基礎,交換價值是價值的表現形式。
綜上,一切商品都具有兩個因素:使用價值和價值。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是交換價值的基礎。商品通過交換價值實現了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
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分別來源於生產該商品所投入的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包括物化勞動的轉移和活勞動的固化。因此,商品價值的大小取決於生產該商品所花費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將商品的價值進一步分解,可得:商品價值=資本價值+剩餘價值。在商品的生產和流通過程中,資本價值轉化成本價格,剩餘價值轉化爲利潤。由於商品的市場競爭的存在,利潤轉化爲平均利潤,從而商品的價值轉化爲(社會)生產價格,即:生產價格=成本價格+平均利潤。但生產價格的變動,歸根到底取決於商品價值的變化。
但股票與商品不完全相同。買主購買商品是爲了消費,不存在逐利動機,而買主購買股票則存在強烈的逐利動機,這是由股票作爲虛擬資本的特性所決定的。股份公司通過發行股票籌集的資金是真實資本,真實資本投入公司的生產經營活動並有可能在運行中增值,而投資者卻在注入資本後抽身退出只持有虛擬化的資本。虛擬資本受制於真實資本,但又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因而它的定價方法和變化規律與商品亦不完全相同。